哪个中年企业家,没当过一次“懂王( 二 )


丢不丢人啊 。 /《进击的梦想家》哪个中年企业家,没当过一次“懂王
在世界听你说话之前先拿员工练练手说狠话放厥词 , 可以说是企业家的必备技能之一 。 毕竟大话不像谐音梗 , 说了就要扣钱 , 万一熬住了时间的考验 , 还能显得自己特别高瞻远瞩 。比如罗永浩说“失去灵魂的苹果会疯狂地抄袭我们”“(手机)如果低于2500元 , 我是你孙子”“水粉色系列就是臭土鳖喜欢的颜色” , 但后来没听说苹果有啥抄袭锤子的迹象 , 老罗为了销量也放弃了价格和颜色的坚持 。比如李国庆说“如果没有我 , 中国出版业会非常的惨淡”“当当要跌破16 , 我就找驴踢我的脑袋”“(京东)不懂战略又不懂事” , 但如今京东还活得好好的 , 当当的股价却打脸了 。残酷的是 , 正因他们失败了 , 群众的记忆才更深刻 。哪个中年企业家,没当过一次“懂王
不打脸 , 枉为当代企业家 。但对外输出失利 , 并不妨碍他们向内部输出 。 在企业家成为演说家的路上 , 自家的公司就是免费的舞台 , 员工就是不按头听都浪费的观众 。年会就是一个极佳的宣讲机会 。 去年年初 , 电商平台有赞的CEO白鸦不仅公然声援并推行“福报”996制度 , 更发出了不少令人震惊且不适的言论 , 包括——裁员、取消团建费用、考察价值观的比重高于业绩、95后不勤劳、请假超3天要CEO审批、讽刺一离职就旅游的行为、不允许将工作和生活分开、建议取消保洁、不允许有饭堂、有需要再申请商业保险等 。这一桩桩一件件 , 字里行间尽是“我给钱我最大”的傲慢 , 让人感觉有赞不是花钱买劳动 , 而是花钱买命 。 而口出狂言者仍沾沾自喜 , 觉得出圈就是一件好事 。哪个中年企业家,没当过一次“懂王
而年初刚靠疫情圈了一波同情的某连锁品牌老板 , 则因为自己的一番“996算个啥 , 我们是‘715、白加黑、夜总会’”的言论 , 获得了网友“求倒闭”的“祝福” 。哪个中年企业家,没当过一次“懂王
该言论已被删除 。餐饮行业难 , 这位老板便站出来哭穷 , 说自己工资发不出 , 还因此得到了银行的贷款 。 可谁知大家刚打算捧一捧人场 , 那边就忙不迭开始涨价、收茶位费、开新品牌 , 逮住这一拨送上门的韭菜使劲割 。哪个中年企业家,没当过一次“懂王
不是岁月造就了偏见是偏见靠岁月日渐壮大企业家爱说胡话 , 十有八九是群众惯出来的 。普通人很容易对王侯将相产生无理由的崇拜 。 这王侯将相 , 放在当代语境里 , 则可以替换为有足够资本可以撼动社会规则的资本家 。因为他们是人群中的极少数 , 因为他们达成了绝大多数人望尘莫及的成功 , 因为他们能获得书上新闻里都不写的行业秘辛 , 所以他们随便说句什么 , 群众都很难不把它当做金科玉律 , 谁让他那么成功 。正如海底捞张勇所说:“如果你的企业规模足够大 , 其实你愚蠢点也没关系 , 因为大到一定程度时 , 规模是可以帮你掩盖愚蠢的 。 ”更何况 , 只要企业的资本力量足够大 , 让所有异见都消失也不在话下 。哪个中年企业家,没当过一次“懂王
这种或许就是资本也掩盖不住的愚蠢吧 。但到了这个资讯极度发达的时代 , 每个人可以在社交平台上各抒己见 , 部分个人自媒体逐渐获得了比官媒更甚的体量 。 多重观点的碰撞之下 , 企业家那套小圈子里的话术 , 就开始慢慢行不通了 。舆论环境的势利 , 更加重了这种落差 。 掉队的企业家 , 和芸芸众生又有何异?人是很容易找到优越感的 , 尤其是面对失意者的时候 。于是人们在李国庆说“俞到豺狼”时哄堂大笑 , 说他比脱口秀大会更值得看;对罗永浩的直播举起放大镜 , 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喷的机会;在俞敏洪批王振华案的时候翻出新东方教室奸杀案 , 指责他说一套做一套……但是老总们并不会因此而克制自己的表达欲 。 只是苦了官微皮下 , 每每老总按捺不住了 , 他们就又要出来加班擦屁股 。哪个中年企业家,没当过一次“懂王
逼得官微割席也是绝无仅有了 。但你说是企业家的身份让他们更敢于发言吗?也不尽然 。 毕竟“男人们总是那么普通却又那么自信” , 而在男企业家更容易被看见的社会环境里 , “说大话”和“企业家”之间就更容易画上等号 。换句话说 , 企业家们并非一朝翻车 。 毕竟男人至死是少年嘛 , 观念还是过去那一套 , 不过是年纪大了腰包厚了 , 愿意听他们说话的人更多罢了 。哪个中年企业家,没当过一次“懂王
当年以性命相逼、要求系花和自己在一起的故事 , 老俞丝毫不遮掩 , 还被拍到了电影里 。 或许这也从侧面证明了 , 老一辈企业家在性别平权意识上的认知近乎为零 。 /《中国合伙人》当他们还年轻、尚且籍籍无名的时候 , 不小心绊一跤 , 拍拍衣服就走了 。 成名后绊一跤可不得了 , 那是要被拍小视频上传到社交平台 , 隔三差五被拿出来回味一番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