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直击中关村论坛|2020中欧人才论坛聚焦全球人才流动治理

_原题为 直击中关村论坛|2020中欧人才论坛聚焦全球人才流动治理
危还是机 , 桎梏还是机遇 , 在2020中欧人才论坛上 , 疫情之下的人才流动问题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 “共享、共生、共赢——构建全球人才流动治理新体系” , 在这一主题下 , 国际组织负责人、国内外科学家 , 知名高校校长从在不同的角度出发 , 发表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
人才|直击中关村论坛|2020中欧人才论坛聚焦全球人才流动治理
文章图片

一直以来 , 作为全球两大市场 , 中国与欧洲是一带一路的两个端点 , 中欧间的合作有着长期的传统和天然的优势 , 在人才领域双方的互补性也非常强 。 北京市常委组织部部长魏小东在开幕式致辞中提到 , “去年中欧双向人员往来近800万人次 。 ”
“人才关系着国家的兴衰 , 更关系到全人类的未来 , ”中国驻瑞士联邦特命全权大使王世廷表示 , “今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 ,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到冲击 , 全球人员流动也因此几乎陷入停滞 , 造成巨大的经济社会损失 , 全球人力资源服务业因为疫情封锁而受到严重影响 。 ”
在此情况下 , 探讨后疫情时代的人才流动尤为重要 。 比如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王松灵就提到了医药人才的问题 。 在王松灵看来 , 我国全科医生、基层卫生人才都是存在缺口的 , “我国的全科医生占医生的比例只有9%左右 , 而国际上基层全科医生 , 大概占比为50%-70% , 因此 , 怎么把这个全科医生和基层卫生人才培养起来 , 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 ”
人才|直击中关村论坛|2020中欧人才论坛聚焦全球人才流动治理
文章图片

站在人才培养的角度 , 北京大学校长郝平提到了三点 , 首先 , 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发展趋势 , 越来越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 培养能够凝聚国际力量、引领时代进步的复合型人才 。 其次 , 大学要当好连接本国与世界的桥梁纽带 , 引导学生广泛学习不同文化 , 培养具备开放包容精神和世界担当意识的优秀人才;此外 , 大学还要面向未来、立足长远 , 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模式 , 为培养青年一代的深厚友谊夯实交流交往的平台基础 。
“虽然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 , 但全球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经受住了重重考验 , 不但没有中断 , 还开拓了新的合作模式 , ”郝平坦言 , 北大和许多世界知名高校一起推动了环太平洋大学联盟、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达沃斯全球大学校长论坛等对话机制 , 积极研讨关系人类健康和福祉的重大课题 。
危中有机 , 国际移民组织驻华代表柯吉佩就提到了疫情之下涌现出的新机遇 , “在这次疫情之下 , 我们形成了新的教学模式 , 比如线上教学、虚拟空间 , 线上线下结合在一起 , 对今后的医学人才培养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 ”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王中林也提到 , 线上的交流使教育全球化、普及化、平等化 , 给边远地区的孩子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
不止是学校教育 , 在企业交流方面 , 疫情冲击之下同样“危”“机”并存 。 北京外企服务集团董事长王一谔表示 , 疫情阻碍了很多物理性的沟通 , 导致了沟通质量下降 , 但同时 , 技术的应用使沟通的效率和频次提高了 。 与此同时 , 疫情还催化了企业用工模式的创新 , 比如共享用工平台的推出 , “这可以助推疫情后我们新的业务创新” 。
除了高校培养和企业此外 , 在促进人才交流方面 , 政府的角色也是重中之重 。 北京市人才工作局局长桂生阐述了北京在探索人才管理改革方面的经验 。
据桂生介绍 , 中关村人才特区是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 , 从成立至今 , 已经经历了五轮改革 , 越来越多的便利政策被推出 , 比如外籍人才办理永久居留“直通车” , 审批期限由180天缩短为50个工作日 , 被外籍人才誉为“世界上办理速度最快的绿卡” 。
桂生介绍称 , 中关村已经成为全球人才集散的国际港口 。 目前 , 中关村企业从业人员已超过270万人 , 40%是30岁以下青年人才 。 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人才将近80多万 , 每年为中关村以及世界各地源源不断地输送各类创新成果 。 近三年 , 中关村申请国际专利年均达到4300多件 , 平均增速为12.6%;累计主导创新国际标准380多项 。
除了已有的利好政策之外 , 在此次论坛上 , 北京市人才工作局与德科集团签署了《关于联合举办中欧人才论坛合作备忘录》 , 建立了论坛长期合作机制 , 努力打造国际化、专业化人才交流合作平台 , 拓宽北京市引才引智的渠道 。
【人才|直击中关村论坛|2020中欧人才论坛聚焦全球人才流动治理】北京商报采访人员 陶凤 汤艺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