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造假何时休

日前 , 科技部发布《关于论文造假等违规案件查处结果的通报》 , 披露了9起购买论文、骗取科研经费都违规案件处理结果 , 通报一出 , 不仅科技界为之失望 , 也让我们一些“平头百姓”对学术的含金量与诚信学术产生怀疑 。 在我们常人眼里 , 学术论文是需要花费大量精力 , 苦心研学而来的 , 对于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 理应对作者给予肯定和奖励 , 这样也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科研热情 。然现在通报出来的学术造假问题 , 这还只是科技部调查通报的一部门 。 学术造假问题从好几年前就已经报出过 , 为何还是屡禁不止呢?从处理结果来看 , 这些学术造假人员所受到的处罚主要是取消学籍、取消研究生招生资格 , 终止承担的国家项目及追回项目资金等 。 主要针对的是学术方面的 , 作为一个高阶人才 , 通过购买论文、骗取项目经费等手段来为自己晋升 , 所受到的处罚还是有些过于轻了 , 没有从一个法律层面加以严惩 , 这也给一些人“壮了胆” , 敢于违背诚信造假 。 另一方面不难发现此次通报的9例中有5起集中的医院 , 占了一大半 , 尽管如此这也不能说明医院就是学术造假高发领域 , 这与医院、学校等领域在职称晋升评定上 , 对于学术论人要硬性规定有一定的关系 。 对于临床医生来说 , 实践的临床经验是提升诊治水平的主要途径 , 但论文的数量与发表期刊又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能否评上主任医师等职称 , 这也一定程度上让一些人妄想通过这样那样的捷径来取得职称 。对学术造假“零容忍” , “严惩处”的口号已经喊了好几年了 , 每次一有事件发生总能一定时间是引起关注 , “从上至下”地开展警示教育、开会座谈等 , 这样很难将打击学术造假落到实处 。 首先 , 对不合理的评价机制进行修改 。 所谓“术业有专攻” , 同样都是医生 , 有些医生的强项是在临床医学 , 精于实践 , 有些医生在理论科研方面有一定的造诣 , 论文写得好不等同于诊治水平高 , 反之亦然 。 要通过分类评定标准 , 让各方人才都能有所得 。 其次 , 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套科学的学术造假监督体制 , 先从法律制度上加以规范 , 提高违规成本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