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老游|俱为奴才,羽戈:一遇专制

羽戈大家谈B前天
徐老游|俱为奴才,羽戈:一遇专制
文章图片
羽戈:青年学者、作家 。 皖北人 , 生于1982年 , 2004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 。 致力于政治学与中国近代史研究 。 撰有《从黄昏起飞》《穿越午夜之门:影像里的爱欲与正义》《百年孤影》《酒罢问君三语》《少年游》《岂有文章觉天下》《帝王学的迷津:杨度与近代中国》《鹅城人物志》《不为什么而读书》《激进之踵:戊戌变法反思录》等 。
梁启超《李鸿章传》写到结尾 , 将传主与古今中西人物对比 , 其中一个参照系 , 即与李鸿章同时代的日本政治家伊藤博文 。 其评语仅一段 , 言简意深 , 鞭辟入里 , 堪称至论:
李鸿章与日相伊藤 , 中日战役之两雄也 。 以败论 , 自当右伊而左李 , 虽然 , 伊非李之匹也 。 日人常评伊藤为际遇最好之人 , 其言盖当 。 彼当日本维新之初 , 本未尝有大功 , 其栉风沐雨之阅历 , 既输一筹 , 故伊藤之轻重于日本 , 不如鸿章之轻重于中国 , 使易地以处 , 吾恐其不相及也 。 虽然 , 伊有优于李者一事焉 , 则曾游学欧洲 , 知政治之本原是也 。 此伊所以能制定宪法为日本长治久安之计 , 李鸿章则惟弥缝补苴 , 画虎效颦 , 而终无成就也 。 但日本之学如伊藤者 , 其同辈中不下百数 , 中国之才如鸿章者 , 其同辈中不得一人 , 则又不能专为李咎者也 。
这段话在电视剧《走向共和》当中 , 曾经现身 , 不过删繁就简 , 改头换面 。 话说1906年初 , 载泽、尚其亨、李盛铎等大清官员出洋考察政治 , 途径日本 , 拜谒伊藤博文 。 伊藤从老同学严复——事实上二人并非同学——的遭遇说起 , 最后谈到李鸿章 。 他拿起一本书念道:“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 , 以成败而论 , 自是伊藤胜于李鸿章 , 然以个人而论 , 李鸿章优于伊藤博文甚也 。 ”顿了一顿 , 他告诉载泽等人 , 此书作者正是贵国满世界通缉的政治要犯梁启超 , 高才高论 , 洞若观火 , 其高论恰在“假如二人易地而处”八个字 。 “伊藤不才 , 然何其幸哉 , 能驻足日本之地 , 此乃立宪国之地 , 且举国人才辈出;李鸿章大才 , 然何其不幸 , 为政于中国之地 , 其乃绝对专制之地 , 故而有才而化无才 , 且举国人才 , 一遇专制 , 俱为奴才 。 ”最后他大发感慨 , 热泪盈眶:“李中堂若读得此论 , 当含笑冥府;而竟以有才败于无才 , 岂非又死不瞑目?”
不得不承认 , 改编的台词 , 半文半白 , 朗朗上口 , 并不逊色于梁启超原著 , 尤其“举国人才 , 一遇专制 , 俱为奴才”一语 , 将问题上升于制度层面 , 则比梁启超高明一档 。 梁启超的着眼点 , 犹在国运 , 殊不知国运的要义 , 一是人 , 二是制度 , 李鸿章之才既然胜于伊藤博文——当然这个判断未必站得住脚 , 以雄才与大略而论 , 李鸿章胜在雄才 , 伊藤博文胜在大略 , 二人各有所长——中国却惨败于日本 , 原因只可能出在落后的制度身上 。 说白了 , 不须等到日俄战争 , 甲午战争已经可视为立宪与专制两种政体之战 , 已经证成了“立宪必胜 , 专制必败”的时代公理 。
《李鸿章传》引西人之言云:“日本非与中国战 , 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 。 ”可惜后面的诠释 , 不尽属实 , 如称“各省大吏 , 徒知画疆自守 , 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 , 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即有之 , 亦空言而己” , 这显然在抹黑大清 , 当时各省出钱出兵 , 不在少数 , 只是有心无力 , 不堪一战 。 不过 , 如果就制度之争而论 , 我则无比同意西人之论:日本举国立宪 , 中国距离立宪最近的只有李鸿章等寥寥数人 , 他们推动中国前行的同时 , 几乎举国(无论庙堂还是民间 , 无论清流还是民意)都在拖后腿 , 故此 , 李鸿章不是一人与一国战 , 而是一人与两国战 。 甲午战争还怎么打呢 , 战火尚未点燃 , 胜负已经分明 。 这正应了梁启超的话:“盖十九世纪下半纪以来 , 各国之战争 , 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 。 何也?世运愈进于文明 , 则优胜劣败之公例愈确定 。 实力之所在 , 即胜利之所在 , 有丝毫不能假借者焉 。 无论政治学术商务 , 莫不皆然 , 而兵事其一端也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