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老游|俱为奴才,羽戈:一遇专制( 二 )


立宪与专制之战 , 说立宪必胜 , 也许武断;然而若论胜率 , 当以前者为大 , 高居十之八九(据李宇晖对民主的量化研究 , 1992年 , 西方学者曾整理民主国家与非民主国家的战争史 , 统计发现 , 民主国家胜率高达80%) 。 这背后最重要的因素 , 则在人力或人才 。 专制国家 , 不能说没有人才 , 只是其对人才的摧残 , 远过于对人才的生产 。 立宪国家 , 恰好相反 。
张学良口述历史之时 , 曾引国民党大佬王新衡的妙语:“王新衡说过 , 蒋介石把人才当奴才用 , 蒋经国把奴才当人才用 。 所以 , 蒋经国有东西留下来 , 蒋介石甚么都没有 。 ”蒋介石的人才观 , 可比专制 , 蒋经国的人才观 , 可比立宪 , 前者在禁锢人才 , 后者在解放人才 , 前者把人才关进笼子里 , 后者把人才从笼子里放出来 。 这一消一长 , 一损一益 , 决定了专制与立宪之战 , 胜利的天平 , 将向哪一方倾斜 。
具体说来 , 专制对人才的摧残 , 可用三句古语概括 , 一如病梅 , “斫其正 , 养其旁条 , 删其密 , 夭其稚枝 , 锄其直 , 遏其生气”(龚自珍《病梅馆记》) , 这可视之为规训;二即“天下英雄 , 入吾彀中矣”(李世民) , 彀者 , 圈套、罗网 , 这可视之为过滤——经过这两道关卡 , 被纳入体制(入彀)的人才 , 几乎都成了奴才 , 至少得表现为奴才;对于遗留在体制之外的人才 , 则需第三步:魏国大臣公叔痤临终 , 劝魏惠王重用当时还叫公孙鞅的商鞅 , 告诫道:“王即不听用鞅 , 必杀之 , 无令出境 。 ”(《史记》)换言之 , 当一些人才不愿为体制所用 , 则当杀之而后快 , 这可视之为压制或灭绝 。
【徐老游|俱为奴才,羽戈:一遇专制】走完这三步棋 , 我们会发现 , 一个国家 , 还剩下什么人才呢 , 体制内的人才尽成奴才 , 体制外的人才尽成尘埃 。 须知专制政治是依附性最强的制度 , 神似奴隶制 , 专制对人才的选拔 , 实质则是逆淘汰 , 最终晋级、手握重权的那些人 , 不仅缺乏才略 , 而且缺乏骨头 , 为了博取专制者的青睐和信任 , 他们献祭了自己的独立性 。 对他们的仕途而言 , 忠诚比什么都重要 , 所谓忠诚 , 换一个说法 , 叫奴性 。
奴才能带来什么 , 我不知道 , 我只知道 , 它不会带来什么 , 或者说 , 它将阻止什么 。 与此相对 , 自由能带来独立与理性 , 带来创造力 , 带来勇气 , 带来尊严 。 一支由奴才组成的军队 , 绝不可能战胜一支由自由人组成的军队;一个由奴才组成的国家 , 绝不可能超越一个由自由人组成的国家 。
还得说回大清 。 因为奴才之于大清 , 是一道别样的风景 。 略读清史 , 应会发现 , 官员在皇帝面前 , 有些自称奴才 , 有些自称臣 。 看起来前者的地位不如后者 , 实际情况 , 则如鲁迅《隔膜》所云:“满洲人自己 , 就严分着主奴 , 大臣奏事 , 必称‘奴才’ , 而汉人却称‘臣’就好 。 这并非因为是‘炎黄之胄’ , 特地优待 , 锡以嘉名的 , 其实是所以别于满人的‘奴才’ , 其地位还下于‘奴才’数等 。 ”要言之 , 自称奴才 , 是满族人、蒙古人与汉军旗人的专利 , 那些汉官 , 往往欲称奴才而不得 , 尽管他们同样是奴才 。 从这个意义上讲 , 专制社会的政治史 , 就是一部一些人坐稳了奴才、另一些人挤破头皮去做奴才的历史 。
2017年6月20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