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壶甜茶,养活整个拉萨城( 二 )


1980年 , 借着改革的春风 , 他们的父亲努纳毕把从小生活的祖屋打造成了拉萨第一家私人甜茶馆 。 由于家传的缘故 , 制作甜茶的技术他们几乎从小就会 。过去几十年里 , 它们从未挂过招牌 , 大门也一直是普通居民家的样式 , 但忠实的茶客却会每日必至 。 比如今年53岁的米玛 , 从小就跟着家人到鲁仓喝茶 , 他说这个地方从未改变 , 茶的味道也从未改变 , 只是变成自己带着孙子来喝茶了 。如给叶说现在他们几姊妹都有了自己的房子 , 只有86岁的妈妈泽利海和大哥一家还住在茶馆的楼上 , 逢年过节时他们所有子女都会来此聚 。一壶甜茶,养活整个拉萨城
鲁仓茶馆每年除了开斋节、古尔邦节和藏历年会休息几天 , 便不曾在任何其他日子关门 。 “只要关门超过3天 , 就会有老茶客打电话抱怨 。 ”如给叶笑着说 。今年年初 , 在工商局的要求下 , 开业40年的他们终于在大门上方挂出了“鲁仓茶馆”的黑色牌匾 。三、光明泽缀曾经的商店变成了后来的茶馆老拉萨人熟悉的光明泽缀茶馆离光明港琼也就两三百米距离 。 全名“光明泽缀茶馆” , 院子大门上的牌匾则是“光明商店餐馆” , 人们总是简称它为“老光明” 。2019年 , 一条新闻让很多拉萨市民不淡定了:老光明茶馆拆了 。 大家以为“老光明”从此消失而惋惜不已 , 其实它只是搬了地点 , 新旧址之间不过一百来米 。曾经的“老光明”让人记忆深刻——进门处 , 总有一群藏族同胞席地而坐 , 边喝甜茶边玩扑克、下象棋、打“吉韧” , 他们最热闹也最有生活气息;中间是一个露天院落 , 搭着遮阳、防雨的篷布 , 年轻人爱在那里喝茶聊天、拍照;里面则是两间有柱子的老屋子 , 一间坐北面南 , 一间坐西面东 , 房里是那种很原始的条桌、条凳 , 一些转经的老年人很喜欢那里 。一壶甜茶,养活整个拉萨城
现在的光明泽缀茶馆就在大昭寺广场右前方的丹杰林巷里 , 一同搬过来的还有那块发黄的牌匾 。 日常管理经营的是44岁的德吉 , 她也是这家甜茶馆创办者晋美的女儿 。“老光明”的故事时代印记很鲜明。 德吉说这个茶馆的前身是1962年成立的“光明泽缀供销社” 。 1992年 , 供销社解散 , 她父亲晋美心疼仓库里堆积的货品 , 一狠心 , 就把整个供销社盘了下来 , 就地取材 , 用老供销社留下的红茶、白糖、奶粉等做出甜茶……吸引了大批茶客的同时 , “光明泽缀茶馆”的名号也很快把传播了出去 。一壶甜茶,养活整个拉萨城
当初一起创办茶馆的6人 , 目前年龄最大的白玛已经快90岁了 , 德吉的父亲晋美也已72岁 , 他除了是茶馆的第一负责人 , 还担任着丹杰林社区党支部书记 , 用德吉的话说是“组织上不同意他卸任” , 所以茶馆主要由德吉打理 。“老地址拆除时 , 大家都不舍得 , 我们和老茶客都希望继续开 。 ”德吉笑言 。一壶甜茶,养活整个拉萨城
茶客格桑告诉我 , 泽缀在藏语意思里就是提供没有的东西 , 这大概和它最初是商店有关 。 格桑不能吃太多甜的东西 , 但又舍不下对“老光明”的感情 , “好在有这个 , 可以降低甜度 。 ”他指着自己放进茶杯里的三粒淡绿色草果 , 据说来自尼泊尔 。 格桑说他喜欢老光明一是因为茶味醇厚 , 二是因为这里安静 , 适合年龄稍大的人 。四、革命因一个孩子名字而得名的家族连锁茶馆革命茶馆最多的时候在拉萨有三家店 , 由同一个拉萨回族家庭经营 。这家茶馆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 , 不少拉萨人都曾专门去吃过它的藏面 , 主要是它的牦牛骨汤熬得十分有功夫 , 堪称鲜美绝伦 。一壶甜茶,养活整个拉萨城
“以前八廓街附近的巷子里有户人家开了个家庭甜茶馆 , 却没有专门取名 , 这户人家有一个儿子 , 名字就叫‘革命’ 。大家去他家时 , 总说:走 , 去革命家喝茶 。 他家茶好喝 , 藏面好吃 , 渐渐人就多了起来 。 ‘革命’之名越传越远 , 后来这户人家就干脆挂出了‘革命茶馆’的招牌 。 ”米玛次仁说 。米玛次仁 , 正是革命在东方红小学(后来的海城小学)上学期间的同班同学 , 他回忆说革命性格开朗、很幽默 , 大家都很喜欢他 。 后来这个叫“革命”的孩子刚参加工作不久就因意外去逝了 , 留下的 , 只有以他名字命名的甜茶馆 。因为总是租房 , 所以几十年里 , 他们搬迁了数次店址 。一壶甜茶,养活整个拉萨城
现在八廓商城里的革命茶馆 , 就是革命的弟弟则里海从江苏路搬过来的。 茶馆装修得很好——厅堂明亮 , 以往简易的桌凳现在都换成了藏式卡垫座椅 , 厨房与餐厅之间被玻璃窗隔着 , 操作一览无余 。如今67岁的则里海依然坚持藏面要自己做 , 茶要自己选 , 熬汤必须用最好的牦牛肉 , 为此 , 他们每天早晨7点就得开火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