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香港失利的《大话西游》却在大陆得到追捧
为什么当年在香港票房失利的《大话西游》 , 却在中国大陆得到追捧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在中国当代电影史乃至互联网文化史上 , 上映于1995年的香港电影《大话西游》 , 都堪称独一无二的璀璨奇迹 。1994年冬天 , 历经在张贤亮影视城与“西影厂三座内景大棚”长达上百天的艰苦拍摄 , 由当时香港“票房金刚”周星驰投资并主演的喜剧电影《大话西游》终于杀青 。 比起之前周星驰的各类“无厘头”搞笑作品来 , 这部影片却充斥着更荒诞的剧情:孙悟空转世投胎 , 变成了山贼至尊宝 , 陷入了与女妖白晶晶以及仙女紫霞的爱情纠葛中 。 恢复了“孙悟空真身”的他 , 从牛魔王手中救回了心爱的紫霞 , 却也永远失去了这场刻骨铭心的爱情……
作为一部当时还少见的“合拍片” , 这部喜剧电影贴着“西游记”的标签 , 讲的却是个全新的荒诞故事 。 所以那时哪怕是周星驰的“合作方”西影厂 , 对这部电影也是严重“看衰” 。 虽然一路密切配合完成了拍摄 , 但许多工作人员却认为“其剧本不忍猝读” 。 某位西影厂的领导更直言其“不能代表西影厂的艺术追求 , 只能算文化垃圾” 。接下来的票房业绩 , 似乎也印证了这些“看衰”:1995年元旦起 , 《大话西游》开始在香港上映 , 票房收入总共5400万 , 只是勉强收回了成本 。 在中国台湾地区的票房 , 也是暴跌到了2000万 , 周星驰长期以来“票房金刚”的形象大打折扣 。 知名片商蔡松林更当众吐槽周星驰:“(下次合作)我一定要他们(周星驰团队)把内容清楚写出来 , 白纸黑字 , 要保证一定搞笑 。 ”但要论最衰的 , 却还是中国大陆的票房:1996年2月 , 《大话西游》作为寒假影片登陆中国大陆市场 , 然后就是被各种凉水浇头 , 赶上最好的“假期档” , 最后却只是40万票房收场 。 比同时期《挑战者》《红番区》等“港台大片”都差得远 。 各地影院更不停发生“心塞”场面——沈阳的观众进场观看后 , 没看完就骂骂咧咧走人 。 河北的观众连呼“太闹”“特别没劲” 。 甚至“不少场次的观众是以个位数计算”……在作为当时香港电影至高荣誉的“金像奖”评选里 , 耗费心血的《大话西游》 , 最终只获得两个提名 。 比起同一年在评奖里出尽风头《东邪西毒》《女人四十》《饮食男女》等“经典港片”来 , 黯然的如同丑小鸭一枚 。 可以说 , 从票房到口碑 , 这部周星驰第一次独立投资 , 尝试做出新突破的影片 , 都是大败亏输 。 以当时的境况看 , 这部《大话西游》似乎已坐实了“港产烂片”的身份 , 默默退出了观众的视线 。
可奇迹 , 却在20世纪的最后几年 , 以狂飙突进的方式上演了 。先是从1996年冬天起 , 《大话西游》开始在北京几所高校里流传 , 1997年春天起 , 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出《大话西游》 , 一开始还是放在春节期间的“非黄金档” , 收视率却悄然攀升 。 1997年至1998年 , 随着家用VCD的普及 , 《大话西游》光盘也成了新宠 。 北京的光盘市场上 , 一盘售价30元的《大话西游》VCD , 转眼就被抢购 。 北京地区每年卖出的《大话西游》光盘 , “至少占到四五万张” 。 这部票房扑街的电影 , 竟开始以这方式“火”了 。但《大话西游》真正的火爆 , 却还是在世纪之交时 , 1999年至2000年 , 《大话西游》在全国年轻人中间形成了奇特的火热风潮 。 在大学的“录像室”“放映厅”“露天影院” , 以及大大小小的网吧里 , 《大话西游》的电影在一遍遍播放 。 刚刚兴起的互联网上 , 从BBS论坛到大小网站 , 关于《大话西游》的台词摘录与讨论 , 也是比比皆是 。 至于影片里的经典台词 , 比如“需要吗不需要吗”“I服了YOU” , 更成了年轻人间流行一时的“常用词” 。
推荐阅读
- 为什么不用巨型挖泥船把黄河下游的淤泥给挖走呢?
- 美国耕地面积比中国大,为什么粮食产量不如中国?
- 为什么中国有四大发明却在科学技术方面落后西方了?
- 为什么去教堂免费, 去寺院却是高消费?
- 大家为什么那么喜欢长途自驾游?
- 苦劝3天大爷仍被骗567万,老年人为什么容易受骗
- 开发桂山岛帮助香港发展必须坚持内地主导的原则
- 被美签困住的中国留学生:放弃留美改道香港
- 这些次世代品牌,为什么可以掏空你的钱包
- 白起忠心耿耿了30年,却惨遭秦王赐死,这是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