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香港失利的《大话西游》却在大陆得到追捧( 二 )
如此火爆景象 , 正如学者钟鹭的感慨:1995年金像奖上与《大话西游》同台的获奖影片 , 都“只被当做回忆和纪念保留着 , 再没有人会像看《大话西游》一样十遍二十遍地反反复复温习他们 。 ”中国电影史上 , 之前从没有一部影片 , 火得如《大话西游》这样奇特 。更奇特的 , 是《大话西游》带来的独特文化现象:“大话西游”现象 。 21世纪初常喜欢把《大话西游》台词挂在嘴边 , 处处模仿《大话西游》的年轻人 , 常被叫做“大话一族” , 堪称当时年轻人群体里的火热时尚 。 就连影片里《ONLY YOU》等插曲 , 年轻人平时也是“一言不合就唱起来” 。 大学里逢年过节的联欢会上 , “模仿”“恶搞”《大话西游》 , 都是不可少的节目……各类文艺作品文学评论也纷纷“跟风” , 《大话西游》的电影风格 , 被戴上了“无厘头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各种“荣耀称号” 。 2000年出版的《大话西游宝典》(2000年6月现代出版社第一版) , 首印的两万册上市两个月就销售一空 。 初兴的网络小说里 , 也形成了著名的“大话西游派” , 涌现出了《悟空传》《沙僧日记》《重生西游》等经典作品 , 热度持久不衰……以2000年北京晚报的评论:“从来没有一部电影像《大话西游》这般得到如此众多年轻人的心理认可 , 并在网络上迅速传播 。 ”那么为什么 , 一部“扑街”好几年的《大话西游》 , 会在世纪之交时突然“躺红” , 留下让一代年轻人刻骨铭心的火热记忆呢?首先一个原因 , 就是这部电影的高品质 。《大话西游》的艺术价值 , 包括“后现代主义”“无厘头表演风格”“解构主义主题”等内容 , 从当年到今天 , 业界人士们都分析过千万遍 。 但更值得一说的 , 却是影片精良的制作 。 就以演员来说 , 无论是“投资人”兼“主演”的周星驰 , 还是吴孟达、李健仁、蓝洁瑛、莫文蔚等香港演员 , 甚至陆树铭、吴钰瑾等大陆演员 , 都正处于演艺生涯的黄金年华 , 也把他们最好的表演状态 , 贡献给了这部“荒诞电影” 。
哪怕是拍摄时严重不认可该片的西影厂编导们 , 也高度认可周星驰团队的敬业精神 。 一百多天的艰苦拍摄 , 中间经历了风沙等自然条件的考验 , 还临时扩充更改了剧本内容 。 周星驰团队却展现出了精干高效的工作风格 , 甚至团队里每一个人都身兼数职:女主演朱茵客串了猪八戒 , 副导演江约诚客串了“瞎子”“报喜人”等角色 。 全都为了节约时间人力成本 。 以学者钟鹭的话说:“他们的表演也并没给影片丢脸” 。虽然拍摄速度极快 , 但剧中的许多细节 , 制作却十分严谨:比如给周星驰配音的石班瑜 , 有时重要的台词都要重说十多遍 。 当然也有“一遍过的”——片中那段“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摆在我的面前” 。 石班瑜花了许多心思分析这段台词 , 背到滚瓜烂熟后走进了录音棚 , 关上灯后完美录好了这段台词 , 整个人却已泪流满面……这段被“大话一族”们反复模仿 , 红遍全中国的经典台词 , 就是以这“入戏至深”的方式完成的 。另外还有影片的配乐 , 出自著名音乐家赵季平之手 。 片尾曲《一生所爱》 , 则是由香港音乐人卢冠廷与妻子唐书琛完成 。 也都是我们所熟知 , 至今仰望的经典 。 这样一部“拍摄奇快”的电影 , 却以极致的匠人精神 , 把每一个细节都精心雕琢完成 , 然后历经时间考验 , 变成几年之后 , 多少“大话一族”们难忘的片段 。而与“高品质”同样重要的原因 , 就是这部电影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中国互联网文化的“童年”时代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 , 互联网刚刚开始普及 , 网络文化如同一张白纸 , 而制作精良的《大话西游》 , 借助网络高效的传播方式 , 就成了这张“白纸”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 特别是1996年《大话西游》进入北京高校 , 以及1997年央视电影频道播出《大话西游》后 , 当时第一批“大话西游粉丝”们 , 就开始尝试通过互联网 , 表达观影的感受 。 在那个没有“微信”“qq”“微博”的年代里 , “水木清华BBS”等论坛 , 成了讨论《大话西游》的知名平台 。
推荐阅读
- 为什么不用巨型挖泥船把黄河下游的淤泥给挖走呢?
- 美国耕地面积比中国大,为什么粮食产量不如中国?
- 为什么中国有四大发明却在科学技术方面落后西方了?
- 为什么去教堂免费, 去寺院却是高消费?
- 大家为什么那么喜欢长途自驾游?
- 苦劝3天大爷仍被骗567万,老年人为什么容易受骗
- 开发桂山岛帮助香港发展必须坚持内地主导的原则
- 被美签困住的中国留学生:放弃留美改道香港
- 这些次世代品牌,为什么可以掏空你的钱包
- 白起忠心耿耿了30年,却惨遭秦王赐死,这是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