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三千烦恼丝的烦恼

假的都是假的 , 你以为古人就不秃吗?“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三千烦恼丝的烦恼
对头发的忧虑和关护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 为了遮瑕 , 款式各样的假发被创造了出来 , 解决了很多人的烦恼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三千烦恼丝的烦恼
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截图其实 , 假发在中国的流行根本不是一个新鲜现象 , 它已经有了数千年的使用历史 。 关于假发的记载 , 最早出现在周朝 。 不过 , 那时假发还没有这么直白的名称 。壹《诗经》中的假发《诗经·鄘风·君子偕老》就提到一种假发称作“副”:“君子偕老 , 副笄六珈 。 ”周代有专门掌管冠冕的官员叫“追师” , 也就是御用的“造型师” 。 据《周礼·天官》记载:“掌王后之首服 , 为副、编、次 。 ”《毛传》也有解释:“副者 , 后夫人之首饰 , 编发为之 。 ”这就是说 , “副”这种假发只有王后、君夫人这样有显赫身份的妇女才有资格佩戴 。 而副、编、次就是我国最早的假发 。 “副”或许跟“覆”有关系 , 也可能是覆盖在头上的 , 类似后世的步摇 。 “编”呢 , 应当和“辫”类似 。 “次” , 则是指把长短头发依据一定次序进行有规律的排布 。 然而 , 这几个名称流传并不深远 , 比较流行的是“髲 [bì] ”和“髢 (鬄)[dí] ”正巧 , 这首《君子偕老》紧接着就提到了 。 前面关于“副”的内容是在讽刺卫宣公的夫人宣姜 , 嘲笑她还需要戴假发 。 而“邦之媛”则大不一样 , “鬒发如云 , 不屑髢也” 。 鬒是乌黑浓密的长发 , “髢”就是另一种假发 。“髢”出现在史书中 , 时间较早的当是公元前478年 , 据《左传·哀公十七年》记载:“初 , 公自城上见己氏之妻发美 , 使髡之 , 以为吕姜髢 。 ”这是一个异常残忍的故事 , 同样是发生在卫国 。 卫庄公在城楼上远远看见戎州己氏之妻拥有一头绚丽柔美的长发 , 再联想到自己的老婆……竟然替老婆嫉妒了起来 , 强行下令剪掉己氏之妻的头发送给自己的妻子吕姜作假发“髢” 。同一时期的《庄子·天地》也有关于“髢”的记载:“有虞氏之药疡也 , 秃而施髢 , 病而求医 。 ”这里叙述的故事就正常多了 , 当时的人头秃了 , 就好好安上假发 , 跟病了吃药一样天经地义 。这个“髢”到底是什么样的呢?《释名》记载:“鬄 , 剔也 , 剔刑人之发为之也 。 ”说明“髢”是取材自罪犯的头发 。 如此 , 商周之际的“髢”应是一束使原有头发更密、更长的他人之发 。 《礼记》讲卑者侍奉君子之礼时 , 有“敛发毋髢 。 ”“髢”与“敛发”相对 , 说明“髢”有下垂的特点 , 应当是直垂的假发 , 而非后世常见的髻状假发 。 这一形制也符合先民的发式习俗 。 在当时 , 中原还未开始流行起发髻 , 比较常见的就是披发和辫发 。 “绸直如发 ”正是当时人们对头发的审美标准 。 翻译过来 , 其实就是今天的“黑长直” 。所以 , 一些头发稀少的妇女为了增加自己头发的长度 , 往往需要在尾端接续一段假发 。有没有跟“髢”有关的更直观的图像?我们可以从四川成都百花潭中学10号战国墓出土的嵌错铜壶纹饰上一窥究竟 。 图中有一个场景刻画了梳长辫的妇女在树下劳作 。 可以清晰看到 , 其中有些妇女留着长辫 , 而辫梢处有一段交叉的短线 , 下面便是所接的假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三千烦恼丝的烦恼
四川成都百花潭铜壶纹饰至于另一种假发“髲” , 《诗经·召南·采蘩》同样有过描述:“被之僮僮 , 夙夜在公 。 被之祁祁 , 薄言还归 。 ”这里的“被”就通假“髲” 。 僮僮 , 为竦敬的样子;祁祁 , 是形容假发丰盛 。这里的“髢”应当只是说法的惯用 ,泛指一切形制的用以装衬的假发 , 已经淡化了专有的含义 。 但在发髻早期的垂髻式样中 , 如汉初盛行过的椎髻、堕马髻、反绾髻等 , 仍然沿袭了垂发的习俗 , 发髻挽得很低 , 几乎垂至腰际 。 所以在使用假发时 , 依然在末端垂系 。 考古出土的木俑能够直观显示这种“髲” 。 比如 , 马王堆出土的侍女俑 , 头戴束状假发 。 而假发并不只是女性的专利 , 也有男性佩戴者 。 比如湖北包山楚国墓葬中的男性武士俑 , 同样也系着假发辫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