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精选|越不能马上给?别让“延迟满足”毁了宝宝,宝宝越想要

现代爸妈养娃 , 早已不局限于吃饱穿暖 , 这不 , 小小年纪 , 娃娃们就陆续走上了兴趣班、早教班的“上班”生涯 。
眼见着小学、陪读的生活也在来的路上 , 培养娃的自控力 , 无疑是家庭生活母慈子孝、其乐融融、幸福美满的必备保障 。
而关于自控力 , 离不开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WalterMischel将4-6岁的孩子们带至房间 , 并提供给每个孩子一颗棉花糖 。 孩子们可以选择现在吃掉一颗棉花糖 , 但如果能坚持十五分钟不吃糖 , 他们将会再获得一枚棉花糖 。
若干年后 , 跟踪调查显示 , 坚持过了十五分钟的孩子们 , 在学习发展等各方面的表现都更为优秀 。
研究者由此认为 , 延迟满足可以反映孩子的自控能力 , 而自控力则足以影响孩子未来的成败 。
在这个实验的影响下 , 不少家长纷纷开始进行延迟满足的实践:
孩子想吃冰淇淋了 , 爸爸脑内顿时响起“延迟满足”的警钟 , 决定坚持半小时之后再给 。
孩子想买机器人 , 妈妈马上想起“延迟满足”准则 , 告诉孩子:下次过节的时候才能买 。
孩子想看动画片 , 妈妈谨遵“延迟满足” , 跟孩子商量:练一页字才能看哦 。
这完全是假的“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大人延迟满足宝宝的愿望” 。 正所谓“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 这种简单粗暴的强制延迟 , 恰恰是在剥夺宝宝的满足感 , 增加了他的匮乏感 , 可能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不敢去要:
相信我们很多人就是这么走过来的:在经历过被一次次拒绝的场景 , 逐渐“自觉”地不去提要求 , 压抑自己的愿望 , 最后变成别人口中“懂事”的孩子 。
拼命地要:
有的孩子 , 平时不许吃糖 , 一旦家长不在 , 会疯狂地吃下很多糖果 。 一如小时候不允许穿裙子 , 长大后为自己置办满满一衣柜长裙、短裙的“中年少女”们 。
讨好着要:
在被反复告知“写完作业才能看电视”“这周乖乖才能买滑板车”之后 , “我只有顺从爸妈 , 做个乖宝宝 , 才能被‘满足’”的规则已经悄然埋进孩子心底 。
晨报精选|越不能马上给?别让“延迟满足”毁了宝宝,宝宝越想要
文章图片
可以说 , 错误的“延迟满足”是家长的强制干预、替宝宝控制欲望 。 不但无法锻炼孩子的自控力 , 还会磨灭孩子们处理情绪、独立思维的能力 。
真正的延迟满足:提供自主权
真正的延迟满足法 , 是让孩子自己逐渐形成控制自己欲望的能力 。
宝宝之所以在1岁之后常常变身“小恶魔” , 就是因为他们开始有了自主的欲望 。 在他们的能力范围内 , 允许他们决定一些事情 , 达成自己的愿望 , 才能慢慢发展出自控力 。
毕竟 , 只有当孩子不“饿”的时候 , 他们面对“诱惑”才会慢条斯理 , 有耐心思考 。 只有先尝到满足、自主的感觉 , 孩子才不会事事心急火燎 。
原则1:别让孩子成为饥肠辘辘的“饿狼”
对可以满足的事物 , 家长一定要尽量满足孩子 。 哪怕手头上想“延迟” , 口头上也应该勤快些:
宝宝想吃饼干了是吧?妈妈看看 , 还真到了吃东西的时候呢 。 可是妈妈的手不干净 , 你等我洗个手 , 马上就给你拿 , 好吗?
有的家长或许会表示反对:“能满足的都满足?那还有没有规矩了?小孩冬天非要吃冰淇淋 , 也去满足他吗?”
这就涉及到下面第二个话题了 。
原则2:“延迟”标准要统一
对于不能满足的 , 家长要坚持原则 , 但要注意统一口径 , 不能一个家长一个说法 , 更不能随口哄骗宝宝 。
当然 , 无法“满足”的宝宝肯定会伤心、愤怒 。 面对“化身恶魔”的宝宝 , 家长们应当温柔地对宝宝的情绪表示理解 , 然后坚定地表达自己的立场 , 并用宝宝听得懂的方式解释给他听 。
比如 , “天冷 , 不能吃冰淇淋!”对宝宝来说太过抽象 , 不如告诉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