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一叶知秋话象征
【随笔】一叶知秋话象征
象征 , 据百度定义:即用具体事物表现某些抽象的意义或可感知和看见的各种标记;也指用部分事物代表全体;以及用来表示某种特别意义的具体的迹象、特征等等 。即是说 , 象征既具体又抽象 , 之于所有物象 , 二者均可互为表里 , 合二为一 。象征之于我的感知 , 首先想到的是故乡的川剧 , 当然也包括在其它区域的戏剧 , 只是因为从小看川剧之故 , 就将川剧在脑子里固化成了某种情结 , 也即象征性的戏剧情结 。于是 , 一根马鞭就象征骑马;四个兵卒就象征十万大军;黑脸象征勇武;红脸象征忠坚;白脸象征奸诈;绿脸象征阴晦; 及那种仅在印堂上涂一圈白色的二丑等等 , 不一而足 。 当然 , 原因似乎也很简单 , 方寸舞台 , 一切都只能浓缩为象征 , 否则就非驴非马 , 无所羁定 。 你不让它这样 , 又能让它怎样?所谓一叶知秋 , 更是大自然循环变换的一种象征 。 见到了一片落叶 , 就可以联想到满山遍野的落叶 , 联想到深秋即将来临或者已经来临 。 这种象征 , 不完全象戏剧那样之于主观 , 呈现出的更是一种大自然的征兆 。藉于大自然和社会形态的纷繁复杂 , 就得有所抽象 , 即弃却非本质的物象而触及本质 , 黑格尔将其抽象为概念 , 即是用各种概念的推论来导至出事物最本质的结论 。 有人说 , 不管事物如何“千头万绪” , 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 。 这“造反有理” , 就大致概括了壁立千仞的相关理论 , 也大致形成为了某种相关的象征 , 尤其是文格式的反向性象征 。事实上 , 真与假和美与丑或者说事物的所有正反 , 都得有所附丽 , 有所象征 。 太阳无比辉煌 , 是万物生长的根本 , 但过去的日本军国主义却藉太阳于国旗 , 偕与罪恶为伴 , 成为灾难的象征 。 以此联想法西斯德国 , 无论旗帜或军礼都很强劲和精粹——所谓纳粹就是指的精粹—— , 也是某种“胜利”的象征 , 但是其酿成的人间罪恶则令人发指 , 罄竹难书 。 闭眼一想 , 莫不如是 。如若深入揣摸 , 生活中的大小事物其实都各有所依 , 各有表象 , 细如一声咳嗽 , 一个手势 , 一个眼风 , 都具有相关的意义 。 比如 , 主人意欲让客人离开 , 往往不会明说 , 只说再喝一点茶或再坐一会儿 , 就即刻能让客人感觉出其中的意蕴 , 于是各自都含笑拱手 , 满意于这种巧妙而智慧的象征意韵 。 从这层意义上观照 , 我们的人生 , 都大约裹挟在这些有形或无形的各种象征之中了 。现在 , 大多数的国产影视剧 , 愰去愰来的几乎全是人们谓之的“小鲜肉”在闪掠 , 似曾相识的面相和千篇一律的表演 , 让人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 编演者们为了博年轻人的眼球 , 完全不顾生活的逻辑和历史的逻辑 , 让人看到的不是历史的再现和生活的本身 , 不是表演角色而是展现自我 , 竟连饰演历史人物也蓄着现代的发型 , 一身小鲜肉竟可以一脚将人踢飞 , 一拳将人打到房顶上去 , 甚至还让神探狄仁杰成为了小白脸 , 周太公姜子牙也一麻溜光得不知所以 。 这无疑是一种反向征兆 。 这样下去 , 说不定哪 一天黑包公会变成白包公 , 阎王爷也会变成粉面小生 。 隔江犹唱后庭花 。 但愿这一切不要成为某种消亡的象征 。不过 , 这类象征或许又太过细微 , 因而也太鸡毛蒜皮而微不足道 , 就如矮子看戏够不着舞台 。 总的来说 , 象征应该具有宏大的意义 , 或者说有一种宏大的指向和特殊的预旨 , 而非零碎的组合或表象 。 虽然 , 组合与表象也是象征的某种格式 , 但无论如何都不是一种完整的格式 。恩格斯说巴尔札克的《人间喜剧》是当时所有文学、社会学、经济学等方面的总和 。 这个“总和” , 就是一种科学的抽象 , 让总和成其为宏大的象征 , 使十八世纪法兰西的社会风情、社会世相以及社会弊端 , 都得以立体性的呈现 。 巴尔札克笔下的巴黎 , 就是一个硕大蒸笼的象征 , 正正反反的东西都往里面蒸 , 发出一股谁也说不清的异味 , 无论正解或反解 , 《人间喜剧》的“总和” , 就是弃了非本质而保留了本质 , 使“总和”成为了那一时代的特质和象征 。回观中国 , 以文学的视觉审观鲁迅笔下的 阿Q , 或许更具象征意义 , 仅一个阿Q , 就几乎将封建体制对底层民众的精神伤害 , 如同软刀子割头般烙在了阿Q似群像的心灵里 。阿Q是矛盾的综合体 , 其折射出来的阿Q精神 , 无论从何种程度去理解和研判 , 都属中国式的“精神奴役的创伤” 。 阿Q需要“爱” , 但是他的“爱”却是一种猥亵和臆淫 。 他一方面摸小尼姑的头 , 一方面又暗恋吳妈 , 还幻想着和吳妈组建一个“幸福的家庭” 。 这种矛盾的纠结 , 当然很荒唐和滑稽 。 但是透过荒唐和滑稽 , 实际一切都被社会所宿定 , 他的社会地位早就决定了他的所有“爱” , 只能以这种曲折怪异的方式来表达和诉求 。 他的莫名的爱欲 , 也许只能用弗洛伊德利比多的原理来释意 , 实际上 , 利比多就是潜意识中的性冲动 , 这种性冲动如果得不到满足 , 就必然会呈现出一种怪异特殊的转移形式 。 那么 , 吳妈和小尼姑 , 就恰恰成了阿Q性欲望的转移形式 。 不过 , 阿Q的内心仅管猥琐荒诞 , 仅管不能抑制利比多 , 或许也不那么“干净” , 但是比起满意口仁义道德实际男盗女娼的赵太爷、假洋鬼子等辈来 , 又无疑要干净了许多 。 所以说 , 仅在性爱这一点上 , 更应该“哀其不幸” , 更应看到这一侧面所形成为阿Q精神的象征意义 。阿Q的命运 , 既是必然中的偶然 , 也是偶然中的必然 。 时代与环境的羁囿所造成的精神畸型 , 作为某种表象的符号 , 是带象征意义的 , 是一面人生的三棱镜 , 让人可以深刻地感受到社会的内核和人性的内核 , 其丰富的认识价值和美学价值也体现在这里 。 当然 , 阿Q精神还有诸多的象征意义 , 但是片言片语难以说清 , 只能将象征发泛为联想 , 任由大家去捕捉和解析 。我个人认为 , 在中国文学领域里 , 最具象征意义的 , 或许应是《红楼梦》里的大观园 。 大观园虽属荣国府 , 但从象征的视觉审视和推论 , 也可概括为荣宁二府的总称 。大观园里 , 种种礼数汗牛充栋 , 壁立千仞 , 有形或无形地构建成为一座不可穿透的城堡 。 它是中国几千年来社会情状的浓缩和投影 , 也是礼教文化的传承和象征 。 那里只存在礼教社会“适者生存”的规律 , 表象的盛世却没有哺育个性自由的摇篮 。 那里既不允许你保持生命之初的那一片“混沌”、天真与天籁 , 又要异化你灵魂深处试图远离世故、远离机谋、远离伪善的赤子情怀 。 王熙凤的闻语识人 , 薛宝钗的观物吟诗 , 才是“精明”的“要旨”和“做人”的“正道” 。 其它 , 则只能是“更向荒唐演大荒” 。 那里堆积的是“连串”的沙子 , 谁想成为珍珠 , 谁就得被沙子淹埋 。 林黛玉和贾宝玉几番挣扎几番失败 , 最后终不免“一年三百六十日 , 风刀霜剑严相逼 。 ”一个愤然“出家” , 一个郁郁而死 。红楼女儿们想穿越“城堡”看外面的世界 , 但外面还是一个连一个的“城堡 ” 。 象征已具有了普遍的性质 。 藉此 , 通往个性自由的道路被堵死 , 精神就必然产生雪崩 。 没有精神的世界 , 是灵魂枯萎的世界 。 森壑壁立、繁文缛节的礼教体制扼制住所有的个性 , 使她们无法正视自已的灵魂 , 找不到如同契诃夫所说的“灵魂存在的形象和样式” , 即使那种要从洁白中拷问出罪恶 , 再从罪恶中拷问出洁白来的内心叩问和辩驳 , 也通通化成了“近乎无事的悲剧”(鲁迅) 。这种“城堡”式的象征 , 也即中国几千年来的专制历史的象征 。 风起于青萍之末 , 象征着某种由小及大的风动的规律 。 高尔基呼喊“让暴风来得更猛烈些吧” , 即是他看到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 理喻到了象征的全部意义 。 “是谓深根固氐 , 长生久视之道也” 。 真个是:落叶诉秋 , 浮想绵绵也 。
推荐阅读
- 台积电获许可证,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 中国经济内虚 北京楼市一叶知秋
- 一叶知秋,美在日光
- 「人民」说中透出无知
- 纳卡冲突「无义战」及其他
- 未来战争与思考
- 莫奈特展观展随笔
- 同舟共济|同舟共济 唇齿相依(大使随笔)
- 走,去远行,寻找一个象征
- 随笔 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