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反思拆解大疆无人机,日专家心急火燎:“制造国家”之魂归来兮( 二 )


日本厂商打算开发能实用的EV用蓄电池作为硬件 , 但特斯拉集中精力利用现有电池进行软件控制 。 结果导致业界领先的是特斯拉 , 拥有压倒性技术力量的松下 , 只是作为半特斯拉的承包人 , 处于制造电池的立场 。
服务器等IT机器也一样 。 随着社会网络化的发展 , 对大规模数据中心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 但是构建巨大云服务的是谷歌、微软等美国制造商 , 而且也都是一些没有硬件技术的企业 。 遗憾的是 , 日本制造商对这些美国企业完全没有抵抗力 。
日本阵营认为为了运营大规模且冗余性高的数据中心 , 提高硬件的可靠性很重要 , 但那还是垂直整合时代的思考方法 。 然而 , 谷歌和微软并没有对现有硬件进行加工 , 而是将其专门用于廉价采购 , 冗余性全部用软件解决了 。 所谓冗余性(Redundancy)一般指的是在必要的最低限度之外还存在多余或重复的状态或剩余的数量 。 在信息科学领域 , 表示在数据的记录和传输中必要的最低限度以外被使用的无用(冗余)的数据量 。
没有好奇心就没有创新虽然详细的规格还没有公开 , 但是 , 谷歌和微软的云计算要做的就是 , 用软件在事先预测设备可能发生的故障 , 在实际故障之前将相应的数据自动移动到其他服务器的结构 。 也就是说 , 云上的数据总是在移动 , 并没有静态地存储在一个地方 。 不是为了不坏掉 , 而是让它坏了也没关系 , 这正是有柔软性的想法 。
为了提高整体的品质 , 单个零件(这里是服务器)的品质当然必须提高 , 那也是一种传统的价值观 , 再加上 , 为了提高硬件的品质 , 就得不计成本的花费 。 但是如果用软件处理的话 , 就完全没有这样的制约 。 虽然也有用软件处理的缺点 , 但是现在优点压倒性地超过那些缺点 。
尽管开放化和软件的威力如此明显 , 但日本国内的氛围却和昭和时代没什么变化 。 一部分人至今仍在轻视这种新技术体系的气氛蔓延 。 制造总是和革新融为一体 。 如果没有对新技术感到兴奋 , 并积极采用新技术的社会性共识 , 在制造业的世界里取胜 , 就几乎完全不可能 。 虽然日本被称为制造业的国家 , 但最近也有很多人质疑日本真的配得起这一称号吗 。
笔者大学的专业是原子能工程学 , 所以朋友中有很多技术人员 , 其中一人把家电改造的始末写在了博客上 , 最后却放弃了 。 理由是对他的博客有各种非难 , 比如 , “如果制造商随意改造制造的东西发生事故的话 , 那你要负怎样的责任?”这样的诽谤中伤无疑十分过分 。
汽车和能源这些日本的骨干产业没有问题吗?虽然那个博客上写着“由自己负责” , 但是确实没有知识的人看到了那个 , 导致事故的可能性不会是零 。 但是 , 想要更加便利 , 想要追加自己想要的功能 , 这是好奇心本身 , 也可以说是创作精神的精髓 。
以“出了事怎么办”“不要做任性的事”的那种逻辑 , 老是抨击创新行为的话 , 想要挑战新事物的氛围就会从社会上消失 。 如果企业内部也蔓延着这种氛围的话 , 在日本革新不活跃也就理所当然 。
当特斯拉提议用软件控制电池时 , 很多人指出它的鲁莽 , 对谷歌的云的构想也是如此 。 很多人嘲笑说 , 中国的无人机等玩具和日本产的不能相比 。 但是 , 新技术是以许多人无法想象的形式取得进步 , 能否使之开花 , 取决于社会的宽容性 。
技术的开放化、软件化的浪潮 , 其次涌来的是自动产业和能源产业 , 这几乎是毫无疑问的 。 在汽车产业完全开放的时候 , 能幸存下来的日本制造商到底有多少呢?虽然有疑问 , 但是国内的危机感很小 。 加上近年来可再生能源和分散电力管理系统的技术取得了惊人的进步 。
电力是由火力或原子能来供给 , 如果不是集中电力系统就不能稳定供给 , 这已经成为过去的概念 。 就连日本的环境省也提出了如果使用新技术的话 , 国内的可再生能源也能覆盖很多电力的估算 , 但是 , 很多人都将对这个事实视而不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