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货|假货生长靠什么“滋养”

_原题为 假货生长靠什么“滋养”
□胡立彪
上海警方日前破获一起特大假冒注册商标案 , 全链条捣毁制售假冒LV品牌包袋犯罪团伙 。 警方抓获犯罪嫌疑人62名 , 缴获涉案物品货值超过1.1亿元 。
【假货|假货生长靠什么“滋养”】该案最引人关注之处 , 并非涉案人员之多、案值之高 , 而是造假链条之全 。 据警方介绍 , 该团伙层级明确、分工细致 , 从专门负责包袋原材料供应和配件仿制加工 , 到假冒包袋整体产品生产 , 再到各级批发商及网络零售商进行销售 , 上、中、下游各有专业“团队” , 形成一个“全产业链条” 。
制假售假达到产业化、规模化程度 , 让人震惊 , 也让人反思:是什么支撑起这样一个“产业”?
最简单直接的答案是两个字:利益 。 曾有媒体揭秘假冒奢侈品背后的利益链:一款正品LV包 , 市场售价大约两万元 , 而高仿品可以卖到1万元~1.5万元 。 制假生产商生产一件高仿品成本大约在400元~1500元之间 , 出售给批发商的价格则在500元~2000元之间 , 生产环节的利润差不多是20%~40% 。 批发商向零售商批货则可以提价一倍 , 即利润率可达到100% 。 而利润的重头则在最后的渠道环节 , 不同的渠道商可以定不同的价格 , 但基本上都能再翻倍 , 一些专门搞海外代购的渠道商甚至可以翻五六倍 。
正是有高利润诱惑 , 一些正规厂商甚至会暗自加入进来 , 充当造假产业链的一环 。 这些正规厂商原本就是专业生产制作箱包产品的 , 其技术过硬 , 生产出的高仿品几乎可以以假乱真 。 这种情况既增加了假货的辨识难度 , 也一定程度上让假货更有市场 。
假货受欢迎 , 说明有需要 , 而这种市场“需要” , 才是假货能够生存的最终原因 。 据知情人士透露 , 高仿奢侈品市场红火 , 必然意味着其背后有着数量庞大的隐形客源支撑 。 而这些客源可分为两类:想买正品却实际上买到仿品的人;明知是假却就想买假的人 。 一份由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和欧盟知识产权办公室发布的报告指出 , 全球假货贸易每年的市值超过4000亿美元 。 如此大的市场 , 并非只是由那些无意买到假货的消费者支撑的 , 其中很大部分是由知假买假的消费者创造的 。
尽管目前不掌握具体数据 , 但从一个调查结果可以判断 , 喜欢假货的消费者数量非常大 。 国内某机构曾就“使用假货会不会尴尬”这一问题进行问卷调查 , 结果显示 , 有36%的受访者选择“会尴尬” , 有5%的网友表示“不会尴尬” , 有22%的网友愿意“正品、冒牌混搭着用” , 还有39%的网友把票投给“无所谓”这个选项 。 这个调查结果表明 , 国内消费者对假货不仅见怪不怪 , 而且有足够大的容忍度 。
明知是假货还买来使用 , 这是一种虚荣表现 。 从行为心理学上讲 , 虚荣本身没错 , 但用虚假的东西满足虚荣就有点不合情理 , 其性质就变成虚伪甚至欺骗了 。 如果消费者用假货会感到尴尬 , 这种心理会促使其自觉抵制假冒行为;而如果消费者缺少这种内在的羞耻感 , 自然就没有抵制假冒行为的动因 , 这在客观上等于纵容了假冒行为 。
就像人性中不好的一面必须要通过法律等强制力对其进行约束一样 , 喜好假货这一行为也不能指望自醒改造 。 如果管不了买 , 那就要使用强制手段管住卖 。 一个与我们预期差异很大的现象是 , 目前只有很少一部分民众将假货问题的根源归咎于售假的商户 , 而更多的人将假货存在归因于监管不力 。 这表明 , 人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 , 要想根治假货顽疾 , 仅靠单一地治理商家很难奏效 , 还需要从市场机制和监管监督方面做出更多改变 。 打假最终还要靠法 , 只有不断完善法律法规 , 强化执法打假 , 才能打造一只具有强大约束力的笼子 , 把假货牢牢关住 。
作者:胡立彪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 , 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 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 谢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