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面包|桃李面包难满天下( 三 )


2018年 , 达利发布短保品牌美焙辰 。 上来就高举高打地请了黄磊、杨紫代言 , 大举进行品牌投放 。 达利一口气推出了33种产品 , 并意味深长地选择了福建与东北两地首发 , 以更低的价格狙击桃李 。
2018年 , 达利的营收208.64亿 , 净利润37.17亿 , 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100.79亿 , 而桃李的营收为40.80亿 , 净利润6.42亿 , 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14.24亿 。 财大气粗的达利是一个航母级的对手 , 桃李要想在竞争中获胜 , 难度可想而知 。
更糟糕的是 , 2018年全球第一大烘焙巨头宾堡收购曼可顿 , 成为中国第二大面包供应商 。 1945年 , 宾堡就利用“中央工厂+批发”模式 , 走出墨西哥开始全球扩张 。 桃李不足60亿的营收 , 在宾堡千亿营收面前还是非常孱弱 。 宾堡加入价格狙击战 , 桃李再添一个心腹大患 。
在南下受阻、巨头夹击之下 , 桃李业绩承压 。 2015-2019年 , 桃李面包营收为25.63亿元、33.05亿元、40.80亿元、48.33亿元、56.44亿元 , 涨幅分别为24.55%、28.95%、23.42%、18.47%和16.77% , 增速逐年放缓 。 其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47亿元、4.36亿元、5.13亿元、6.42亿元和6.83亿元 , 涨幅为27.11%、25.53%、17.85%、25.11%和6.37% , 下降幅度更大 。
桃李在全国范围内净利润增速下降 , 一方面是竞争压力之下销售费用的提升 , 另一方面是扩张中的市场培育 。 2019年 , 桃李销售费用高达12.28亿元 , 销售费用率21.76% , 这一数字在2015年仅为14.04% 。 桃李在2015年上市后注册的20个地区子公司 , 除了根据地的沈阳公司外 , 2019年全部亏损 。 其中武汉市场亏损1297.44万元 , 福建市场亏损超过千万 。
当然 , 短期之内桃李的王者地位并不易被颠覆 , 毕竟公司18个生产基地和26万多个零售终端的渠道优势 , 竞争对手没有一定时日 , 难以赶得上 。 同时 , 桃李正在通过渠道下沉回避与达利的正面竞争 , 通过放宽信用期等刺激经销商的策略开辟新市场 。 但也有观点指出 , 要警惕大幅应收、应付的增加 , 给数据造假提供了空间 。
3
股东疯狂减持
桃李折戟南方市场 , 让不少投资者为其后劲捏一把汗 , 更令外界心忧的是其股东近两年密集大额的套现 。
自桃李面包2018年12月底上市满三年解禁后 , 吴氏家族便开始了持续减持套现 。 2019年初 , 84岁的吴志刚退休 , 公司业绩增速放缓 , 公司股东减持套现活动变得更加密集 。 有媒体计算 , 两年多时间吴氏家族发行可转债并减持 , 合计套现29.02亿元 。
桃李面包曾回应股东频繁减持:公司控股股东吴志刚先生和盛雅莉女士已属高龄 , 因个人生活需求而减持公司股份 , 其余亲属因个人资金需求而减持 , 并不存在对公司发展信心不足的原因 。 可已属高龄的吴志刚到底有多大的生活需求 , 要屡屡套现如此巨额资金?而且在业绩不佳的2019年下半年报发出(2020年4月)之前 , 这些减持也“恰巧”都完成了 。
7月29日 , 除了股东减持问题 , 一篇《桃李面包光鲜业绩的隐忧》的文章还曝出 , 桃李面包几个重要经销商集体消失的“奇案” 。 文章称 , 上市前几年桃李年度前5大经销商有7家公司 , 然而其中4家在桃李面包上市前后(主要是上市后)很快注销了工商登记 。
桃李面包当天对此事进行了澄清 , 称部分经销商根据其自身规划变更经营主体(如铁岭馨鸿经销商变更为“铁岭经济开发区崴崴食品配送中心” , 经营者变成了原经营者的亲戚)或终止经营 , 系经销商的自主经营决策 。 公司为强化渠道、提高配送效率 , 对部分区域进行了重新细分 , 具有商业合理性 。
但这不是市场第一次对桃李表示怀疑 。 在腹背受敌的2018年 , 桃李营收增速仅为18.47% , 利润增速却为25.1% 。 文章《桃李面包大股东密集减持营收增速放缓、多项数据存疑》指出桃李2017年有7641.05万元 , 2018年有1.08亿元的营业收入没有相关债权的支持 , 不排除其存在虚增收入的嫌疑 , 并对其采购数据存疑和巨额存货数据不可信等问题进行了质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