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嘀嗒,嘀嗒,出行市场倒计时响起?

出行|嘀嗒,嘀嗒,出行市场倒计时响起?
图片

近日 , 嘀嗒出现赴港进行5亿美元IPO的传闻 , 嘀嗒官方表示:针对这则信息不予评论 , 没有相关信息可以披露 。 嘀嗒和滴滴同样属于出行领域 , 不过目前出行领域的巨头滴滴都还没有上市 , 众多小弟中的嘀嗒难道已经按奈不住了吗?我们不妨解构下嘀嗒 , 看看它到底有多大潜力 。
出行|嘀嗒,嘀嗒,出行市场倒计时响起?
图片

嘀嗒并不“顺风”
目前嘀嗒出行成立已经六年了 , 和滴滴的一个明显区别在于:滴滴业务非常广泛 , 已经涵盖了出租车、专车、滴滴快车、 顺风车、代驾等多种出行服务 。 而嘀嗒在整个出行市场都算比较另类的 , 目前只有两项主要业务:出租车和顺风车 。
在出租车业务上 , 嘀嗒似乎并不起主导作用 , 更像是作为一个整合者而存在 。 中国的出租车行业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复杂的体系 , 传统出租车行业涉及监管方、行业协会、出租车公司、出租车司机、乘客等诸多参与方 , 地方政府和出租车公司等不同利益主体之间都希望掌控市场 , 而嘀嗒想要整合这些参与方的力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即便参与进去 , 能分到的蛋糕或许也比较有限 。
提到顺风车 , 大家首先想到的应该就是滴滴曾经出现的安全事故 , 以及滴滴因此被迫下线的一年多时间 。 实际上滴滴的顺风车业务势头良好 , 也是当初少数能够给滴滴带来盈利的业务 , 被迫下线这么长时间 , 对滴滴的打击还是比较大的 , 不过滴滴如果还想继续坐稳出行市场的龙头地位 , 这也是最优先的解决办法 。
按说滴滴顺风车的下线 , 实际上也让出行市场的二线玩家在顺风车领域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机会 , 而嘀嗒从入局出行市场就把主要精力放在了顺风车业务上 , 一直是顺风车细分领域的重要玩家 , 但是滴滴下线以来嘀嗒似乎并没有把握住时机 。
根据易观千帆的数据显示 , 在2018年8月滴滴下架顺风车业务的最初十个月里 , 嘀嗒出行的月活用户从907万人变为871万人 , 不仅没有上升甚至还出现了小幅下滑 。 目前嘀嗒出行在各项数据上与众多二线玩家相比还不错 , 但是与巨头滴滴相比仍然存在巨大差距 , 顺风车算是一个好生意吗?
出行|嘀嗒,嘀嗒,出行市场倒计时响起?
图片

在互联网江湖看来 , 顺风车可以做 , 但是嘀嗒把它作为一个主要的业务来运营有些欠妥 。
嘀嗒选择从顺风车业务切入出行市场可以理解 , 毕竟顺风车作为C2C的模式 , 属于轻资产运营 , 平台本身不需要承担太多的资金压力 。 在这个烧钱如流水的行业 , 除了滴滴外 , 估计也没有谁能够随便撒钱 。
嘀嗒在去年已经确认实现了盈利 , 而这显然也与其顺风车业务有关 , 除了资金压力小之外 , 顺风车业务另一个优势就是:顺风车早期时候已经被滴滴验证过可以实现盈利 。 毕竟如今在出行领域能够盈利的企业还是少数 , 而这也可以作为嘀嗒的一项优势 。 然而顺风车相比快车、专车看似简单 , 但是其背后需要冒更大的风险 , 也会 有更多的坑等着你踩 。
顺风车业务面临着信息不对称、认知不对称、信任不对称三大不对称特性 。
第一 , 信息不对称 。 尽管平台也会对司机的背景进行核查 , 但是并不会像快车专车那样严格 。 而且专车快车要求司机必须考取《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以及司机驾驶车辆需获得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 , 双证齐全才可上路 , 而顺风车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 司机并不是完全在平台的掌控之中 , 很可能脱离平台和乘客进行私下交易 , 出现不可控的风险 。
第二 , 认知不对称 。 快车、专车是标准的营运车辆 , 司机也多为专职司机 , 但是顺风车不同 , 顺风车司机并不靠此为生 , 也只是赚个油费 , 主要是分担成本 , 这也让顺风车的质量不可控 。 而乘客认为自己付费了应该享受专车快车之类的高品质服务 , 大部分司乘冲突就是由于双方认知不对称造成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