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之外,阅读《弗兰肯斯坦》的几种方式
1816年夏天 , 玛丽·雪莱和珀西·雪莱夫妇在瑞士居住 。 在日内瓦湖畔 , 他们结识了邻居拜伦爵士 , 并建立了友谊 。 白天 , 一行人泛舟湖上 , 夜晚或是天气不佳的日子 , 他们则谈天说地 。 1816年的夏天受一次火山爆发产生的火山灰影响 , 多数时候天气不佳 , 于是谈话的机会增多了 。 他们获得了一本翻译成法语的德国鬼故事集 , 或许是受这些故事的启发 , 拜伦提议他们每个人写一个鬼故事 。 根据玛丽·雪莱在1831年出版的书中所写的介绍 , 她努力构思一个能切中人性中神秘的恐惧的鬼故事 , 却有一阵什么都想不出 。 同时 , 她听了许多拜伦和雪莱的长谈 , 他们的谈话内容包括生命的原理 , 以及这种原理能否被揭示、人是否能创造出生命 。 夜幕降临 , 她没有入睡 , 想象力向她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图景:学习亵渎神明的艺术的学生一脸苍白 , 跪在他组装出的东西旁边 , 那东西手脚伸展地躺着 , 经过某种力量强大的机器的作用 , 展现出了生命的迹象 , 不自然地动了动 。 玛丽·雪莱认为这情景一定是极为恐怖的 , 因为任何人类试图模仿造物主的举动都势必会带来可怕的后果 。 因此学生一定会被自己的成功吓坏 , 怀着这不完美的造物将死去的期待而睡去 , 但当他醒来 , 那可怕的东西就站在他床边 , 用黄色的、水汪汪的、充满猜忌的眼睛看着他 。
玛丽·雪莱画像由此 , 诞生了被不少学者认为是科幻小说鼻祖的《弗兰肯斯坦》 。 书中 , 年轻的弗兰肯斯坦醉心化学 , 通过研究死亡获得了关于生命的奥秘 , 利用死人的尸骸造出了一个活的、有人的理性和感情的生物(没有名字 , 时常被弗兰肯斯坦称为“怪物”、“恶魔” , 本文中将其称为“怪物”) 。 由于长相丑陋恐怖 , 这个生物为人类社会所不容 , 出于怨恨和报复心 , 制造了一系列谋杀 , 令弗兰肯斯坦痛苦欲绝 。《弗兰肯斯坦》显然与对科学研究的想象以及科技伦理有关 , 但在比较显而易见的科幻元素之外 , 这部小说的许多文本细节乃至其叙述方式都有耐人寻味之处 , 因而能支撑多种模式的阐释 , 具有极大的阐释空间 。 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介绍几种解读《弗兰肯斯坦》的方式 , 希望对爱好文学的读者有所启发 。
《弗兰肯斯坦》(修订版) , 上海译文出版社2020年9月版叙述的可靠性对《弗兰肯斯坦》核心意旨的探求 , 绕不开对主人公造物行为的评价 。 不过 , 从小说中却很难看出作者对弗兰肯斯坦有任何清晰的评价 。 道德层面上 , 弗兰肯斯坦的形象有不少模糊的地方 , 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小说的叙述结构是层层嵌套的:18世纪的某一年 , 怀揣科学理想的罗伯特·沃尔顿雇了一艘船 , 踏上了去北极考察的航程 。 小说由他写给姐妹玛格丽特的信组成 , 以沃尔顿的口吻描述他在北冰洋上先后遇见了“怪物”和弗兰肯斯坦 , 并将处于绝境的后者搭救上船 。 弗兰肯斯坦对沃尔顿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 于是他的叙述随即被嵌套进沃尔顿的信中 。 弗兰肯斯坦的叙述又包括“怪物”对他说过的故事 , 因此小说中有一部分是由弗兰肯斯坦转述的“怪物”的自述 。 没有哪一种叙述的声音与作者的声音重合 , “怪物”的自述与弗兰肯斯坦的叙述之间存在张力 , 这种张力会引发读者对弗兰肯斯坦的叙述的质疑和反思 , 由此打开了巨大的阐释空间 。
舞台剧《弗兰肯斯坦》(2011)剧照弗兰肯斯坦对“怪物”的指责让读者注意到他自己道德上的模糊 。 有时他为自己创造出了一个“人”而自豪 , 但更多的时候他并不把自己的造物当人看待 , 甚至相信“怪物”的本性就是邪恶的 。 他得知自己年幼的弟弟遭到谋杀 , 在返回日内瓦途中的一次暴风雨里见到了自己创造的“怪物” 。 “有没有可能是他杀死了我的弟弟?这想法一旦在我脑海中出现 , 我就立刻确信事实就是如此……没有任何有人形的生物忍心摧毁那个可爱的孩子!他就是凶手!”此时的“怪物”尚未犯下弗兰肯斯坦已知的罪行 , 弗兰肯斯坦给他定罪的唯一依据就是他令人恐惧的长相:因为有非人的丑陋 , 所以势必有非人的邪恶内心 。 虽然后来的故事揭示了“怪物”确实是凶手 , 但“怪物”实际上正是被这种不可靠的、想当然的逻辑所害 , 才一步步走向仇恨和残忍 。在弗兰肯斯坦的叙事里 , 刚刚造出“怪物”的时候 , 他被“怪物”的丑陋吓得不轻 , 对创造生命的事业的一腔热血一下子变成了对“怪物”的恐惧和嫌恶 。 于是他离开实验室 , 甚至逃出了房子 , 由此逃避了自己作为创造者(甚至是某种意义上的父母)的责任 , 也将体格比人更强的“怪物”释放出来 , 使其处于无人管束的状态下 。 而“怪物”则讲述了一个十分值得同情的故事 。 根据“怪物”的叙事 , 他刚刚来到人世时头脑空空 , 没有是非善恶的概念 。 他躲在一间小木屋旁边的棚子里 , 通过观察和偷听小木屋里那一家人的言行(以及旁听那一家的儿子为他的阿拉伯妻子讲授的课程) , 学会了说话 , 了解了人类社会的运行 。 虽然明知自己被人认为是怪物 , 他还是希望被人类所接纳 。 他试图与那一家人建立友谊 , 知道那一家的老父亲是个盲人 , 看不见自己的样貌 , 于是趁其他人都出门时试图与老父亲攀谈 , 不曾想年轻人们进了屋 , 年轻女人们有的昏倒有的逃走 , 儿子冲了过来将他从父亲身边拉开 , 并用棍子打了他一顿 。 这种遭遇使得他愤怒 , 却不曾使他绝望——他回到木屋 , 争取让老父亲站在他那一边 。 但儿子却认为父亲处于极大的危险中 , 举家搬走了 。 前前后后“怪物”遇到过许多次来自人类的不公正待遇 , 根本原因都是他的长相 。 他遇到的所有人(包括弗兰肯斯坦年幼纯真的弟弟)都因为他的丑陋而默认他是邪恶而危险的 , 由此他逐渐对自己的处境感到了绝望 , 嫉妒与仇恨使得他犯下了可怕的罪行 。
推荐阅读
- “医院门前见危不救”,道德之外还需“技术求解”
- 诺奖评委团成员之外,谁是第一个知道获奖者的人?
- 互联网|PowerPoint和OneDrive引入沉浸式阅读器功能
- 第一阅读学派|跟同事关系再好,相处时也要注意这4点,别太高估同事之情
- 西医其实远离比赛跑道之外 渐行渐远也
- 幽默段子|做好语文阅读积累,也要遵循孩子的学习能力,读不懂就难以有效果
- 置身于体系之外——高一剑和他的美学探索
- 音乐大烩菜|采访式阅读是什么方法?犹如杨澜采访一样的读书你会收成什么?
- 小孩课外阅读看书好还是看杂志好?
- 《飞凤潜龙》阅读笔记(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