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之外,阅读《弗兰肯斯坦》的几种方式( 二 )
根据《弗兰肯斯坦》改编的电影《科学怪人》(1931)“怪物”的叙事展现了故事的另一面 , 即一个长相丑陋的生物是如何成为真正恶贯满盈的怪物的 。 弗兰肯斯坦仅仅创造了一个用人类的标准来看十分丑陋的生物 , 是他和其他人对这个生物的畏惧和排斥使它成为了怪物 。 在这一点上 , 自负英才的弗兰肯斯坦与“怪物”遇到的其他人没什么不同——他们共同杀害了那个一心向善而亲人的“怪物” 。 如果弗兰肯斯坦用对待人的标准对待他以人为模版造出来的生物 , 担负创造者的责任 , 教育培养其良善的一面 , 或者至少在“怪物”诞生时不因害怕而逃走 , 故事的结局可能非常不同 。学者们也注意到弗兰肯斯坦制造的“怪物”的黑色头发黄色皮肤 , 将其与亚洲人或者蒙古人联系起来 。 且不论玛丽·雪莱写作时是否真的有意将“怪物”刻画为欧洲人之外的种族 , “怪物”的故事本身或许能为种族和性别层面的“他者”形象的生成提供一种解释:“他者”的许多糟糕特质不是与生俱来的 , 而是经历所赋予和强化的 。 不公正待遇的起因 , 与其承受者的本质属性没有必然联系 , 却会带来承受者的怨恨、报复等种种糟糕的表现 , 由此引发对承受者的偏见 , 偏见又使得不公正的待遇成为常态 , 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 “怪物”所遭遇的不公正对待和由此引发的恨意与凶残 , 印证了珀西·雪莱从书中提炼出的道德准则:“以糟糕的方式对待一个人 , 他会变得邪恶 。 回报感情以轻蔑;——让一个生物被选为他那一类中被拒绝的那一个 , 不论出于什么原因——将一个有社会性的主体与社会隔离开来 , 你就强加给他了难以抵御的义务——恶毒与自私 。 ”对《弗兰肯斯坦》的女性主义解读桑德拉·吉尔伯特与苏珊·古芭在女性主义批评的名作《阁楼上的疯女人》中 , 以弥尔顿的《失乐园》为参照系 , 探索了弗兰肯斯坦和“怪物”这两个主要人物与夏娃的关联 。 她们把《弗兰肯斯坦》视为《失乐园》中厌女情结的另一版本 , 小说重述了关于堕落与地狱的故事 。
《阁楼上的疯女人》 , 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2015年2月版虽然夏娃没有在小说中出现 , 但文本中却能找到弗兰肯斯坦和“怪物”与她的相似之处 。 吉尔伯特和古芭认为 , 最能定义弗兰肯斯坦的行为是他“生育”了一个怪物:他费尽心思获取关于人类生命的知识(类似于夏娃吃了禁果得到了罪恶的知识) , 离群索居 , 制造出了一个庞然大物(这也使人想起《失乐园》中生下了“罪恶”的撒旦) , 也由此发现他不是亚当而是夏娃 。 她们认为 , “夏娃的发现不是她必须堕落 , 而是 , 因为被创造成女性 , 她本身就是堕落的 , 作为女性与处于堕落状态本质上是同义的” , 而弗兰肯斯坦对自身罪恶的意识与夏娃相近 。 他制造出“怪物”后充满焦虑与罪恶感的原因 , 在于他发现了自己就是堕落的夏娃 , 是他自己将罪恶与死亡释放到人间 。 她们也指出 , “怪物”的叙述也让人想起夏娃:当亚当与神明对话时 , 她无助孤单地呆在一旁;夏娃所代表的女性和“怪物”一样 , 生来不存活于历史中 , 若要为个体生命寻找历史 , 只能寻找到《失乐园》中的起源神话 。 这个神话则教会她们:她们是堕落的、有罪的 , 正如“怪物”所受到的教育:他在人类社会中是一个怪物 。笔者认为吉尔伯特和古芭的解读新颖而有创见 , 但笔者还希望指出弗兰肯斯坦与夏娃的区别:他掌握着叙述自己的历史和命运的话语权 , 还有着自我崇高的倾向 。 吉尔伯特和古芭观察到的他与夏娃的相似性是否保持到了小说的结尾处?或许没有 。 小说最后一段 , 他在北极追逐“怪物”直到死在了沃尔顿的船上 , 如果根据这一段中弗兰肯斯坦的叙述来看 , 他在对“怪物”的仇恨中逐步消解了自己的罪恶 , 将摧毁“怪物”视为自己的命运 , 为自我形象注入正义感 , 以此来支撑他走完人生中最后一段狂热的旅程 。弗兰肯斯坦多次以“朝圣之旅”(pilgrimage)来形容自己杀死“怪物”的旅途 , 并由此获得了一种使命感 。 以杀死“怪物”、为亲人复仇为使命 , 他甚至为这段旅程赋予了英雄主义的色彩 , 彷佛自己是史诗中注定要经历磨难、完成使命的英雄一般:“我的勇气和坚韧被这些轻蔑的话语激发出来;我下定决心不能失败;然后 , 我召唤上天来支持我 , 以未减退的热情接着跨域了广阔的荒漠……”小说的最后 , 弗兰肯斯坦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 , 死前他回顾了自己一生中的所作所为 , 不认为自己有可怪罪的地方:根据他的叙述 , 他在一阵“热情的疯狂”中创造出了一个有理性的生物 , 知道自己对这个生物的幸福负有责任 , 却认为自己对“我自己的种族”——人类——的责任更为重大 , 因此拒绝了“怪物”让他创造一个女性伴侣的要求 。 充满仇恨的“怪物”对他的亲友犯下一系列罪行 , 于是他自觉担负起毁灭“怪物”的使命 。 纵观他对“怪物”的态度 , 无论是“怪物”的生、死 , 还是情感 , 他都对此缺乏尊重 。他不仅仅对“怪物”的生命缺少尊重 , 对人的生命也是如此 。 他死前还发生了一段插曲:沃尔顿的船四周被浮冰包围 , 处于险境 , 船员们害怕沃尔顿在脱险后选择继续航行 , 将他们带入新的危险中 , 向沃尔顿提出要求 , 一旦船脱险 , 就必须返航 。 弗兰肯斯坦对船员们发表了一篇言辞颇为雄辩的演说 , 大意是:因为这段航程被危险和死亡所环绕 , 所以是光荣的 , 如果能坚持下来则能获得“造福人类”的声名;人心一旦坚定不可转移 , 冰就抵抗不住人心;总之绝不能背负着成为懦夫的骂名返航 。 他视人所能获得的声名为最大的价值 , 鼓动着船员和他一样沉湎于幻梦中——“人一旦内心坚定就有无限能力”的假设 , 无视了客观的条件 , 只是幻梦一场 。 结局是弗兰肯斯坦死在船上 , 沃尔顿服从船员的要求 , 返航了 。 弗兰肯斯坦最大的罪恶 , 或许不是创造了“怪物” , 而是沉浸在一种对自我的崇拜和由此而来的狂热中 , 从而忽视了生命本身的价值 。 他对创造生命的狂热 , 也是为了确证他为自己预设的“崇高”命运 。 弗兰肯斯坦最终成为了“怪物”的奴隶 , 追逐“怪物”直到死去 , 即是对他的自负和自我中心的绝大讽刺 。参考文献Mary Shelley,Frankenstein, edited by J. Paul Hunter, W. W. Norton, 2012.(本文引用的评论文章也来源于此书所收集的关于《弗兰肯斯坦》的文学批评 。 )
推荐阅读
- “医院门前见危不救”,道德之外还需“技术求解”
- 诺奖评委团成员之外,谁是第一个知道获奖者的人?
- 互联网|PowerPoint和OneDrive引入沉浸式阅读器功能
- 第一阅读学派|跟同事关系再好,相处时也要注意这4点,别太高估同事之情
- 西医其实远离比赛跑道之外 渐行渐远也
- 幽默段子|做好语文阅读积累,也要遵循孩子的学习能力,读不懂就难以有效果
- 置身于体系之外——高一剑和他的美学探索
- 音乐大烩菜|采访式阅读是什么方法?犹如杨澜采访一样的读书你会收成什么?
- 小孩课外阅读看书好还是看杂志好?
- 《飞凤潜龙》阅读笔记(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