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马营|雕根·雕木·雕人生,记赤城县根雕艺人赵宝山

塞外马营|雕根·雕木·雕人生,记赤城县根雕艺人赵宝山
文章图片
赵宝山的家 , 住的是两层小楼 。
所谓家居小楼 , 是一个时尚、讲究、排场、奢华的概念 。 而对于赵宝山来说 , 他的所谓小楼仅仅是一个由“占地面积”向“占领空间”转变的问题 。 楼上、楼下连同楼梯走廊统统计算在内 , 实际使用面积也不超过45平方米 。 真可谓是“斗室”或称之为“陋室” 。 虽然如此 , 赵宝山却有“斯是陋室 , 惟吾德馨”之感 。
走进赵宝山的“斗室” , 找不到一件象样的家私 , 也看不到一件现代化的家用电器 , 仅有的那台14英时彩电 , 伴随着他和他的妻子走过了20多年的人生旅途 。 在别人家里这样的彩电早已被淘汰出局或成为“古重” , 而在赵宝山的家里依然是“时尚”的家用电器 , 仍然在为他家传播着外部世界五彩缤纷的现代信息 。 然而 , 当你从楼下走到楼上 , 你所看到的却是一件件经过精雕细琢 , 或形似或神似的根雕乙木品 , 错落有致地摆放在这不到45平方米最美观、最合道、最理想的空间位置上 。 这时你感到你所走进的不是什么“陋室”、“斗室” , 仿佛是置身于充满艺术魅力的根艺博物馆或美丽、高雅的艺术殿堂 , 给你的不仅仅是美的感受而且是艺术的享受 。
“十年树人 , 百年树木”
【塞外马营|雕根·雕木·雕人生,记赤城县根雕艺人赵宝山】《管子·权修》中说:“一年之计 , 莫如树谷;十年之计 , 莫如树木;终身之计 , 莫如树人” 。 归纳为成语:“十年树木 , 百年树人” , 意思是指培养人才不容易 。 然而 , 从赵宝山成才的过程和他的根雕作品取材、造型、风格、特点来看 , 应该叫作“十年树人 , 百年树木”似乎更合适些 。
1955年 , 赵宝山出生在赤城县城 。 由于家庭贫寒 , 加之时代因素 , 他自幼未受过良好的基础教育 , 连高中都没有读完便成为家庭中一个“少年劳动力” 。 主要任务是上山打柴 。 上山 , 磨练了他的意志;开阔了他的胸怀;增强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也为他由一个根雕爱好者发展成为根雕艺人 , 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兴趣基础 。
1973年 , 赵宝山被安排到县畜牧局工作 。 从此 , 他有了更多的机会到农村去 , 到大山深处去 。 当看到农民挖出的一些造型独特的树根时 , 他感到高兴 , 心里琢磨:这树根仿佛象什么 , 或者经过加工兴许还能做成什么?······渐渐地 , 他对树根产生了兴趣 , 不知不觉中他爱上了根雕 。 1978年 , 他开始了根雕作品的创作 。 然而 , 创作根雕作品需要有扎实的美术功底和一定的文学修养 。 对于美术和文学 , 他从理论到实践都没有学过 , 没有接触过 , 处处感到陌生 , 他根本就没有读过几本象样的文学著作 。 没有美术知识 , 他不知如何取材 , 如何设计 , 如何雕刻 , 如何抛光 , 如何着色 。 一句话 , 不知按照怎样的程序去操作 , 就能创作出一件令他心驰神往的根雕作品来 。
在困难面前 , 他没有退缩 , 没有屈服 。 他所具有的是兴趣是探究 , 是琢磨 , 是钻研 。 刚开始时 , 他搞了儿件根雕作品 , 与其说叫根雕作品 , 倒不如说那只是对根料进行了粗加工 , 既没有观赏价值 , 更没有艺术价值可言 。 面对根艺创作的实践 , 他越发感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 感到自己素质低 , 审美、鉴赏能力差 , 因而作品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品位也就越浅 , 艺术价值也就越低 。 要提升自己根艺作品的文化品位和艺术价值 , 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 美术水平和专业技巧 , 逐步丰富自己的创作经验 ,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夙愿 。 然而 , 所有这一切的提升与提高 , 都需要自己去学-从头学 , 系统学 , 认真地去学 。
他文化基础低 , 但他学起来却是孜孜以求 。 他买来美术方面 , 根艺方面的书籍 , 边学习 , 边实践 。 通过学习获取到希望获取的知识 , 在实践中又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和技巧 。 十几年来 , 他字斟句酌地学习了《中国古代文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系统地学习了《中国美术史》、《美术学概论》、《美学和中国美术史》、《美术鉴赏》等专业著作;认真地通读了《素描基础教程》、《中国古代雕塑》、《雕塑》、《中国根艺》、《绘画》等具有指导意义的书籍 。 他的文化素养和根艺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 很快由一个业余爱好者发展成为小有名气的根雕艺人 。 并且他的根雕作品在造型、文化底蕴、制作工艺以及着色方面 , 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 被行家誉为根艺界的“新秀” 。
赵宝山从一个根艺爱好者发展成为根艺界的“新秀” , 他象一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 , 走过了一条“十年寒窗苦”的路子 。 如果说 , 一个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取得了优异的学习成绩的话 , 那么 , 这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是可以估量的 。 而赵宝山则完全是一个业余自学成才者 , 在他成才的道路上 , 处处充满了艰辛 , 洒满了汗水 , 付出了不可估量的努力 。 再看他的根雕作品 , 一般都取材于硬杂木的根部 , 而这些硬杂木的根部必须生长在岩石的缝隙里 , 必须有几十年或近百年的生长期 , 方才长出造型 , 长出特色 , 也才能成为根雕作品的材料 。 要获取这些材料又是件谈何容易的事?十几年来 , 他几乎走遍了赤城县的山山水水 , 千方百计获取所需的材料 , 材料一旦获取后 , 还要妥善保管 。 保管材料有一定的讲究和说法:新的材料不能因捂皮而腐朽 , 更不能因去了皮而被风吹开裂 , 因朽因裂的材料同样都失去了根艺的价值 。 整修材料更是件细活、辛苦活 。 一件作品要经过多道工序:设计、整形、雕刻、打压、磨光、着色、上蜡等 。 而每一道工序都需要认真去做 , 来不得半点应付和草率 。 一件成功的作品 , 要制作几个月甚至半年以上的时间 , 这其中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是不言而喻的 。 然而对于赵宝山来说 , 每一件作品都是一首诗 , 每一道工序都是一首歌 。 在繁杂的制作过程中 , 他不计艰辛 , 不计劳累 , 不计付出 。 在付出的同时 , 他收获到的却是欣慰、乐趣、成功、幸福与满足 。
塞外马营|雕根·雕木·雕人生,记赤城县根雕艺人赵宝山
文章图片
“朽木并非不可雕也”
常言说:“朽木不可雕也” 。 在赵宝山的近百件根雕作品中 , 有不少是用枯木、朽木雕刻而成的 。 事实上 , 朽木并非不可雕也 。 这些枯木、朽木、或者来自山中或者来自普通百姓的柴草堆里 。 赵宝山是一个细心的人 , 每当他“上山”或“下乡”时 , 即使是“赤手空拳”不带任何工具 , 他也绝不空手而归 , 总要寻觅一些枯朽的树根回来 。 有些人不解地问:“这东西朽得象糟糠一样有什么用处?”然而 , 就是这些像糟糠一样的枯朽树根 , 一经他的整合、加工、雕刻、制作 , 很快就成为一件精美的根艺作品 。 他有“点石成金”的本领 。
创作一件成功的根艺作品 , 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很多 , 关键的因素还是材料 。 在赵宝山的创作经验里 , 他知道用真材实料雕刻出的根艺作品固然精美 , 也着实令人喜爱 , 而且经济价值、艺术价值也高 。 然而 , 找一千个硬杂木树根不见得有一个能成为根艺作品的理想材料 , 成功率在千分之一左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