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这里是上海:建筑可阅读》出版 如何让更多建筑可阅读成为热议话题( 二 )


要让更多的建筑可阅读 , 也意味着要去更多地发现“养在深闺”的建筑遗产 。 张伟以此次收录书中的位于淮海中路的新康花园为例 , 和一些网红地标相比 , 新康花园的知名度并不高 , 价值却不低 , 不仅建筑风格很有代表性 , 而且是著名画家颜文梁和表演艺术家赵丹、袁雪芬等文化名人的住所所在地 。 他提出 , 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往往有个误区 , 就是把大量资源向那些已被认定的知名建筑倾斜 , 但实际上 , 历史建筑价值的确认是一个动态过程 , 需要不断寻找和发掘 。
要让更多的建筑可阅读 , 还牵涉到一个“活化”的过程 。 包亚明举了两个例子:上生·新所和1933老场坊 。 这两处都是时下最时髦的网红打卡地 , 以至于人们会忘记它们的绵长历史 。 上生·新所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 , 后来成为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所在地 , 2016年上生所搬迁后 , 这里于2018年作为创意园区对外开放 。 1933老场坊兴建于1933年 , 原来是工部局宰牲场 , 是全世界唯一现存完好的同类格局的宰牲场建筑 , 如今已经成为北外滩一个独具特色的创意生活体验中心 。 在包亚明看来 , 这两处建筑的更新既保留了建筑中最有历史价值的部分 , 又为今天人们在其中的活动创造了条件 , 是历史建筑“活化”的成功案例 。 “在建筑的空间里注入人的活动 , 把人的因素纳入建筑空间 , 由此 , 才能让更多的建筑更长久地被阅读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