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不评职称”是对教师职称制度的反讽

“30年不评职称”被赞美 , 是对教师职称制度的反讽“教师只要把学生教好就行了 。 ”“几十年没生病 , 一生病就是一个‘豪华型’ 。 ”“我也有论文 , 也有科研项目 , 但从未再申报过职称 , 只想一心一意教好书 。 ”近日 , 媒体撰文报道了华中科技大学杨汉文老师 。 杨老师工作勤勉、专业能力强、教学水平高 。 却不幸在55岁的盛年 , 罹患肺癌 。病榻上的杨老师心态乐观 , 面对媒体 , 说出了上述感人肺腑的言论 。 尤其令人感慨的是 , 从教30年来 , 杨老师从未参与过评职称 , 虽然他早已具备相应的资格与条件 。对此 , 媒体给予了高度评价 , 认为杨老师心系学生、心系教育 , 淡泊名利 , 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里 , 是一股难得的清流 。杨老师确实是一位师德高尚的优秀教师 。 媒体也许会有溢美之词 , 学生们的评价却是真情流露 。 他当得起这份荣誉——如果被赞美可以算是荣誉的话 。但我却觉得 , 如此优秀的老师 , 理应得到更多 。 包括与其能力水平相适应的职称等级 。 相比赞美 , 职称是更实在的荣誉——它是对一个人价值的肯定 , 而不仅仅是利益 。“30年不评职称”被赞美 , 本质上 , 是对教师职称制度的反讽 。“30年不评职称”是对教师职称制度的反讽
媒体为什么赞美杨老师的“30年不评职称”?是因为 , 教师这个群体中的很多人 , 为了职称而营营役役 , 已到了令人生厌的地步 。 与之相比 , 30年不评职称的杨老师 , 简直是泥石流中的一股清流 。但是 , 我们细细品味杨老师那几句乐观豁达的话 , 就会发现问题——“一心一意教好书” , 与评职称是相互冲突的吗?意思也就是 , 如果专注于教书 , 就评不上职称;如果专注于评职称 , 就教不好书 。这就尴尬了 。 职称制度作为一种激励措施 , 应该能极大地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才是 , 怎么反而成了教学工作的掣肘呢?我们知道 , 秦灭六国 , 与公平合理的军功爵位制度有莫大的关系 。 士兵在战场英勇杀敌 , 若有斩获 , 必能得到与之对应的爵位 , 丝毫不会含糊 。 所以战场上的秦国士兵 , 一个个如狼似虎 , 战斗力超强 。反之我们设想一下 , 如果秦国的制度是这样——士兵在战场上英勇杀敌 , 就难以谋到爵位;谋到爵位的人 , 就没有精力上阵杀敌 。 如此 , 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将如何?恐怕分分钟土崩瓦解 。一个好的激励制度 , 应该是奖罚分明;一个好的荣誉制度 , 应该是实至则名归 。 让一名优秀的教师连续30年放弃评职称 , 我们的教师职称制度 , 是不是一个好的激励制度和荣誉制度?我们不能用“淡泊名利”的说辞来掩盖真相 。 古往今来 , 那些所谓“淡泊名利”的先贤 , 有几人 , 不是对现实失望而无奈逃避?“30年不评职称”是对教师职称制度的反讽
图文无关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 , 当一个人的基本需要被满足后 , 就会追求成长需要(求知、审美、自我实现) 。 而自我实现的需要 , 处于需求层次的顶端 。评上职称 , 不但工资增加 , 可以解决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 , 同时也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自我实现的需要 。虽然说 , 人对自我实现的追求是无止境的 , 而职称的等级却是有限的 。 但是 , 一位教师 , 连职称都评不上 , 自我实现又从何谈起?当然可以说 , 桃李天下 , 就是一种自我实现 。 但显然这个理由太虚弱 , 根本不足以撑起一个饱满丰盈的成功教师形象 。杨老师不可能没想过评职称 。 只是 , 当他畏惧评职称过程中的艰难险阻 , 选择了放弃 。 为了职称惮精竭虑勾心斗角弄虚作假 , 不如保持初心将全部精力用于教书育人研究学问 。 从这个角度看 , 现行职称制度还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30年不评职称”是对教师职称制度的反讽
教师职称制度最大的弊病是什么?现行的教师职称制度 , 实行考评结合 。 “考”只是走过场 , 淘汰率不高;“评” , 才是真正的筛选 。 有些地方 , 已经取消了“考”的程序 , 符合一定条件的教师 , 可直接参评 。“评”的最大弊病 , 就是主观的东西太多 , 容易被人为操控 , 很难保证客观公正 。 这个判断 , 不用我举例 , 打开电脑或手机 , 输入“教师职称”四个字 , 就可以看到 , 满屏都是血泪控诉 。我一直认为 , 教师职称 , 只能用“考”的方式 , 才能最大限度确保公平 。 但有很多人 , 片面认为 , 教师工作具有特殊性 , 教师的能力水平 , 不是一张试卷所能概括 。考试确实不能全面评价一个人 。 其实任何一种评价方式 , 都无法兼顾所有维度 。 正如高考 , 一直被诟病引导基础教育培养了高分低能的学生 。 但在没有更好的替代方案出来之前 , 高考仍是最不坏的选择 。我大伯年轻时 , 在农村生产队任会计 。 他一直遗憾 , 没把家里的人“送出去”一两个 。 那正是取消高考的年代 , 上大学靠推荐 。 村里的干部 , 都把自己的子侄辈推荐上大学、当兵、招工 , 离开了农村 。 只有我大伯 , 一颗红心向党 , 没有经营自己的家族 。推荐上大学 , 并不能选拔真正的人才 , 所以1978年又恢复了高考 。 同理 , “评”职称 , 并不能选拔出最优秀的老师 。 唯有“考”职称 , 才能令真正优秀的老师脱颖而出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熊丙奇教授建议 , 教师职称采取“同行评议”模式 。 这种模式源于欧洲的期刊论文评议制度 , 沿袭至今 。 事实上 , 我国的高级教师职称评审制度 , 部分借鉴了这种模式 , 建立了职称评委人才库 。 但是 , 这些随机选取的评委 , 既不是评审主导者 , 也不能全程参与整个职评过程 , 发挥的作用有限 。 基于文化和历史等原因 , 这种模式并不适用于我国 。有些老教师反对考职称 , 认为老教师精力衰退 , 考不过年轻人 。 其实大可不必担忧 。 只要对考试内容进行优化 , 偏重于考查基础知识及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 老教师经验丰富 , 并不吃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