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30年,台商30年

昆山30年,台商30年
华灯初上 , 水乡映月 , 两岸共此时 。9月28日晚 , 2020海峡两岸(昆山)中秋灯会亮灯仪式在昆山市周庄古镇启幕 。 自2013年起 , 海峡两岸(昆山)中秋灯会已成功举办五届 , 成为两岸文化融合的重要品牌 。中秋灯会的选址确有其理 , 作为两岸经贸文化交流最频繁的地区之一 , 昆山 , 这座苏南农业小县因台资而起 , 依台企而立 , 是两岸融合发展的鲜活缩影 。 从“六小子”的落后县城到“小台北”的台资高地 , 疫情之下 , 该市台资经济逆势增长 , 俨然已是“新昆山” 。1990年-2020年 , 从第一股台资注入昆山经济动脉 , 到一城一商相知、相濡、相依 。 如今 , 10万台商台胞在昆山工作生活 , 占昆山总人口十分之一以上 。 昆山台商的故事已悄然走过30个年头 。 而立之年 , 两岸关系几多风雨 , 昆山台商何去何从?1990-2000:方兴办公室的墙上 , 一方红色匾额十分抢眼 , 在暗沉的资料与书籍中甚至有些突兀 。 匾额上书“熹惠台商”四个大字 , 这是中国台湾国民党前主席连战亲手相送的 。 它的主人正是当时的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宣炳龙 。1989年 , 自费的开发区(当时称“工业小区”)建立不久 , 宣炳龙的脑子里每天转着的都是如何招揽外商 , 如何搞来投资 。那日 , 司机和他请假 , 说要去上海虹桥机场接一名的远房亲戚 。 闲聊起来 , 司机道出这名亲戚的身份 , 一位准备来大陆投资考察的台商 。 “机会来了!” , 宣炳龙敏锐地想要“抓住”这位台商 , 他叮嘱司机:“把他们接来昆山 , 我请奥灶面 。 ”昆山30年,台商30年
▲ 1990年10月,顺昌纺织有限公司落户昆山 。图源:网络一年后 , 这位亲戚带着昆山第一家台企——顺昌纺织有限公司落户于此 。台商的到来自有历史必然性的推动 , 1987年两岸开放探亲以来 , 台企也开始深入内地、布局大陆市场 。 但鸟择良木而栖 , “奥灶面”只是契机 , “良”木才是关键 。昆山虽小 , 却介于两大城市上海、苏州之间 , 距虹桥国际机场 45 公里 , 距上海港货运码60公里 , 京沪铁路和沪宁高速公路穿越而过 。 产业上 , 昆山发展工业所缺的资金、技术、设备等因素恰恰是上海的优势 , 而昆山在劳动力、土地资源、农副产品等方面的优势刚好能补上海的不足 , 上海的溢出效应顺理成章地流向仅55公里外的昆山 。昆山30年,台商30年
独特的水路网络 , 绝佳的地理区位 , 低廉的成本优势 , 台商对昆山自然情有独钟 。那些年 , 宣炳龙的手机从不关机 , 随时准备接每一个外商的电话;虹桥机场专车接送 , “不说不能办 , 只说怎么办”;“只要对台商台企发展有利 , 他们一定千方百计穷尽所有的可能性”......昆山政府紧抓机遇不拖后腿 , 用高效、优质的服务为台商排忧解难 。由于形势看好、政策便利 , 4年间 , 顺昌纺织的老板又多次引进外资 , 兴办了顺发、顺隆、顺裕等7家台资企业 。 口碑相传、以老带新 , 昆山的良好投资环境、官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在台商界迅速传播 , “昆山服务”的金字招牌响彻海峡彼岸 , 并听到回声 。1992年 , 邓公南巡 , 激起千层浪 。 沪士电子公司创始人吴礼淦在长三角地区辗转多年后驻足昆山 。 落户初期 , 他没有自己的办公室 , 县长就将办公室让出来给他办公 , 而自己和别人合署办公 。这一“让” , “让”出了一位“台商市长” 。吴礼淦日后频繁奔走于昆台两地 , 主动为更多台商牵线搭桥 , 引来捷安特、中讯电子等数十家台企投资昆山 。 “以商引商、以大引大” , 筑巢引凤 , 凤又引凰 。 沪士电子的到来 , 正式拉开了台企大规模投资昆山的序幕 。公开报道显示 , 1993年约有100家台企来到昆山 , 激起第一波热潮 。 1996年开始呈现台企纷至沓来云集昆山的态势 , 随后的几年里 , 平均每年新增90家台企 。捷安特来了 , 为其配套的禧玛诺也来了;统一食品来了 , 台玻来了 , 惠昆包装也来了......产业链的迅速整合带来规模效应 , 以至于后来中国台湾代工企业再来到长江三角洲考察时 , 即使各地的政策优势、资源优势以及区位优势相同 , 但仍将昆山设为首选 , 因为这里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工业闭环与较为成熟的产业体系 。“你投资在哪里, 离昆山有多远? ” 一时成为台商间见面寒暄的流行语 。2000-2010:激荡“昆山什么都好 , 就是报关速度太慢 , 要是有一个像中国台湾新竹那样的工业园就好了” , 吴礼淦的无意之言让宣炳龙耿耿于怀 。 在深入调研了解过后 , 他提出:要在昆山建立中国第一个出口加工区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 困难可想而知 。 但宣炳龙的倔劲儿上来了 , 他赴京84次 , 申请材料写了几麻袋 , 一个部委一个部委地确认签字......功夫不负有心人 , 2000年4月 , 国务院批准设立首批15个出口加工区试点 , 昆山名列其中 。进入二十一世纪 , 昆山是东南亚金融风暴的受益者 。 出口加工区的建立 , 成为关键一环 。2001年 , 在金融危机的余波下 , 中国台湾经济陷入数十年来最严重衰退 , 中国台湾重要的支柱产业IT业出口遭遇严冬 。 作为对外贸易依存度极高的经济体系 , 中国台湾经济的枯荣与对外贸易国的经济形势密切相关 。 当亚洲各国经济增长大幅下跌 , 自顾不暇之时必然大幅减少对中国台湾的进口需求 , 而中国台湾的内需规模预期经济规模相比相对狭小 。 在资本嗅觉的引领下 , 台商的目光纷纷投向大陆 , 对大陆的投资持续增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