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30年,台商30年( 二 )

昆山30年,台商30年
昆山30年,台商30年
外经贸部台港澳司的数据表明 , 2001年是自1995年以来台商投资大陆增幅最大的一年 , 共批准台资项目4214个 , 同比增长35.6%;实际使用台资金额29.8亿美元 , 同比增长29.8% 。2002年 , 两岸逆差额继续扩大 , 达315亿美元 , 同比增加41% , 大幅增长的原因关键在于中国台湾IT产业向大陆转移 , 带动了自台投资设备、原材料和关键件的进口 。 而昆山刚好依靠出口加工区为载体 , 顺势吸引中国台湾主要笔记本电脑代工企业进入 , 包括仁宝系、资通系、富士康三大巨头 。仁宝笔记本电脑的配件有很多是由富士康供应 , 同时 , 富士康在接合器、键盘、机箱等配件上的生产能力又吸引了其他上下游厂商 。 IT等科技行业特有的产业关联度使昆山密集布局1000多家笔记本上下游配套厂商 , 成为全球IT产业重要生产基地 。恰逢2001年 , 中国“入世” 。 在随后的几年里 , 中国大陆快速步入黄金发展期 , 经济也是在那时最为强劲 。 一边是激荡涌进 , 一边是风雨飘摇 , 台商为保住自己的企业 , 纷纷迁移 , 2000年-2007年 , 超2000家台企涌入昆山 。 昆山出口加工区内一半以上的企业是台资企业 , 多为IT产业 , 且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从曾经的“标杆”——台湾新竹科学园迁过来的 。2008年 , 再遇金融危机 。 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昆山着力推动企业转型 , 在全球出口总额大幅下跌的背景下 , 昆山实现逆势正增长 , 在关停22家台企的同年 , 实现新增台企177家 。昆山30年,台商30年
十年突围斩棘 , 到2010年 , 昆山出产的笔记本电脑达到峰值的1.2亿台 , 占全球总产量的三分之二 。 坊间笑谈 , 如果昆山IT企业感冒 , 全球IT市场都要打喷嚏 。但伴随着经济体量的增大 , 危机与隐患也如影随形 。2010-2020: 破立从2011下半年开始 , 变化明显发生了 。 杨茗安感觉到 , 客户的需求在减少 。 月销售量仅200万左右 , 比去年同期缩水近一半 。 曾经“三班倒”的繁忙景象不再 , 一班的工人便足以应付订单 , 销售团队也流失了三分之一 。杨茗安在二十一世纪初的激荡中来到昆山 , 搭上电子信息行业飞速发展的便车 , 她的机电厂在此之前均保持每年30%的增长率 。 但近十年 , 昆山制造成本不断飙升 , 除了人工 , 土地、厂租涨得尤为厉害 , 3年内租金翻了两三倍 , 中小企业备受煎熬 。昆山成本优势不再 , 政策红利也渐渐退潮 。 与此同时 , 湖北、重庆等中西部城市正在以更低的成本和更优的政策大力吸引电子信息产业 。 是留在昆山深耕产业转型升级 , 还是游牧全国继续寻找成本“洼地” , 进退两难的台商必须做出选择 。昆山30年,台商30年
▲ 2014年8月 , 昆山中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抛光二车间发生特别重大铝粉尘爆炸事故 , 当天造成75人死亡、185人受伤 。 图源:网络2014年 , 中荣金属特大铝粉尘爆炸事故拉响昆山环保问题的警钟 。 自此之后 , 昆山对于企业安全和污染问题加上了“紧箍咒” 。 许多高污染、高能耗、占地多、单位产值低的传统企业不得不选择迁移 。同年 , 昆山笔记本电脑产量下跌至6000多万台 , 数量腰斩 , 产值亦较峰值减少千亿 。 以昆山的花桥镇为例 , 当地原本有124家台资企业 , 2013年减少了15家 , 其中5家搬迁至其他地区 , 其他10家是清算后彻底转型了 。对于台商而言 , 搬迁只是下策 。算上搬迁的显性费用以及离开熟悉供应链的适应成本 , 过渡期的损失已是一大笔开销 。 但更让台商们舍不得的是在昆山的人脉成本 , “在这样一个靠关系做买卖的环境里 , 回到台北已然是个陌生人了 。 留下来 , 也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 ”台商二代陈孟尧的无奈不是个例 。留下来 , 活下去 。 选择留下的台商与昆山共谋转型 , 在市场和政策的双重引导下 , 昆山台商涌现出一股二、三产剥离发展的新热潮 , 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智造迈进 。2013年2月 , 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了昆山试验区 , 昆台的合作契合从技术、产业又深入到了贸易、金融等领域 , 多方位承接上海高端产业的溢出 。 自上海自贸区设立后 , 10余家与金融服务外包行业相关的台企入驻到了昆山 。数据显示 , 仅2015年 , 昆山就有35家台企实施重大“机器换人”项目 , 总投资40亿元 。 “微盟电子”的电竞笔记本电脑智能制造车间;“沪士电子”的印制线路板压合智能制造;“友达光电”的低温多晶硅液晶面板成鑫制程智能车间 。昆山30年,台商30年
▲ 2月23日 , 央视《新闻联播》报道昆山推进产业复工的创新措施 。 图源:网络今年年初 , 昆山现有台资规上工业企业早在2月21日便全面复工 , 围绕纬创集团绘制的产业链协同复工树状图得到央视《新闻联播》关注 。 一批台企抢先“苏醒”、率先“突围” , 实现逆势增长 。 4月份 , 仁宝、纬创、世硕三大台资龙头企业产值分别增长19.2%、106.6%、36.8% 。 1—4月 , 昆山新批台资企业51家 , 增资项目19个 , 新增投资总额12.3亿美元 , 同比增长273.5%;新增注册资本5亿美元 , 同比增长223.9% 。率先复苏的产能优势使得台资经济逆势增长 , 随着5G基建产业的加速 , 以电子信息为支柱产业的昆山台商或将迎来新机 。9月11日 , 江苏省昆山市金融支持深化两岸产业合作改革创新试验区(简称“昆山金改区”)启动建设 。 昆山台资经济步入而立之年 , 继2013年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后 , 昆山再次接过两岸经贸改革重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