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管理学

有人问政于孔子 , 孔子说过两句话 , 一句是“君君臣臣 , 父父子子” , 一句是“必也正名乎” 。 从名家研究事物的同异(逻辑学) , 到儒家区分人和人关系(伦理学) , 再到法家专谈君如何驭臣 , 其思想的路径是一脉相承的 , 从宏观到微观 , 从理伦到实际 , 由浅入深 , 最后落脚在政府的治理层面 , 所以我把法家定位于管理学 。正名之说来源于名实相副的名家之学 , 而在社会中人与人存在着不同的关系 , 其中一类关系是上下级关系 , 其代表是政府的组织体系 。 在这个组织体系中 , 君主位于最顶端 , 是整个政府的领导者 , 所以有“君为臣纲“之说 。 君主的言行决定着政府的成败与好坏 。 孔子说“君君” , 但君主应该怎样做才符合“君主”这个名呢 , 孔子没有说 , 这顶工作是由法家的韩非子完成的 。韩非的论述充满智慧 , 比如他提出君主的职权不包括参与政策的讨论 , 也不包括政策的制定 , 所以开会时不要表达自己的好恶 , 以虚静治国 。 君主去好去恶 , 才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 这是兼听则明;君主表露了自己的好恶 , 臣下就会奉迎上意 , 这是偏听则暗 。 君主不要去侵犯臣下的职权 ,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条原则也同样适用于君主身上 。韩非说:“人主之道 , 静退以为宝” , 这是因为君主不去干涉政事 , 才能见其真而不受蒙蔽 , 臣下的才能才会真实地展现出来 。 臣不臣 , 是因为君不君 , 是因为上位者不懂约束自己 , 溢用权力 。“君乃无事焉” , 则“令名自命也 , 令事自定也” , 君主根据真实的情况赏罚 , 不分贵贱 , 不别亲疏 , 只看他有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 。 名家的名实相副的理论运用到政府组织中就是权责相副 , 权力和责任要对等 , 权力越大责任就越大 。 只有权力而不承担责任 , 这是治理败坏的开始 , 所以君主要保障规则被公平的执行 , 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 。以这个原则 , 君主也不能拥有太多的实权 , 因为他负不了责任 , 一旦他出现错误 , 他降不了职也辞不了职 , 所以韩非才要求君主虚静无为 。 一千多年后的宋朝践行了这样的理论(详见吴钩先生的“儒家为什么要说君主无过错”一文 , 文中所谈之理论皆可从《韩非子》一书中找到) , 到了明朝更进了一步 , 君主连人事的举荐权也没有了 , 只有否决权 。世人对法家多有偏见 , 这种的偏见在我看来更甚于对儒家的偏见 。 其实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就在《史记》中写道:“韩非者 , 韩之诸公子也 , 喜刑名法术之学 , 而其归本于黄老 。 ”理解法家 , 最重要的是要记住两个词汇 , 一个是老子说的“无为” , 一个是孔子说的“正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