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魏武挥鞭(5)何去何从》
董卓进京之后不久 , 曹操即被任命为骁骑校尉 , 据说曹操的这一官位还是董卓封赏的 , 但是曹操不看好出身于西北军的董相国 。 曹操是一个“识人头”的高手 , 曹操根据他的政治经验判定 , 跟董相国走没有好果子吃 , 于是选择离开董卓 。 后来的事实证明 , 曹操的判断是正确的 , 曹操实际上是跟自己走 , 曹操确实“识人头” 。 曹操离开京都洛阳 , 属擅离职守 , 与“捉放曹”无关 , “捉放曹”故事仅存在于三国的演义里 。 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 , “太祖尝私入中常侍张让之室 , 让觉之;乃舞手戟于庭 , 逾垣而出” 。 张让发现有人“私入”宅邸 , 但张让并不知道最后翻墙而逃的人是谁 , 所以曹操“刺杀董卓”和朝廷“图影捉拿”曹操的故事纯属张冠李戴 。 曹操实施过一次谋杀行为 , 刺杀的对象是十常侍之一的张让 , 那时董卓尚未进京 。董卓把少帝换成了献帝 , 此举尽管含有正向的动机和意义 , 但产生的效应是减分和得不偿失 。 传统理论不认可任何换皇帝的行为 , 哪怕把坏的皇帝换成好的皇帝也不行 , 在这一理念的主宰下 , 不会抓老鼠的猫就有可能被当作好猫供奉起来 。 传统理论体系排斥实践对理论的证明或证伪 , 因此传统理论体系始终处在固化状态 ,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 , 变换一张桌子的位置也是不允许的 。 董卓进京属奉诏行为 , 因而董卓进京具有政治的和法律的双重合法性 , 但是董卓“换皇帝”的行为缺少理论和舆论的支持 , 由于“名不正则言不顺” , 换皇帝这一正确选择反而成为反方攻击董卓的政治利器 , 以至于换皇帝行为使董卓进京的合法性滑向非法性 。 董卓进京是一项诏令 , 必须由董卓来执行;即便董卓换皇帝政治上不正确 , 也不能用换皇帝行为的非法性来否定董卓进京的合法性 , 而在实践上 , “一错全错”的思维一直依附于中国逻辑集合 。 换皇帝是错的 , 谁换了皇帝?董卓 , 所以 , 董卓是坏人 。 既然董卓是坏人 , 董卓所做的一切都属于坏人坏事范围 , 董卓进京 , 不也是坏人坏事吗?按照这一逻辑 , 关于董卓进京的诏令也应归入坏人坏事范围 。董卓于公元166年担任张奂的军司马 , 据此推算 , 董卓进京的时候其年龄应介于四十五岁和五十岁之间 , 在董卓进京那一年曹操三十三岁 , 袁绍大约三十四岁 。 董卓进京的高潮是把刘辩、唐妃、何太后三个人赶往永安宫 , 董卓进京遭致非议 , 其最大的把柄是用刘协换掉刘辩 。 董卓激情换皇帝 , 这种率性而为的行事风格为自己增添了很大的政治阻力 , 对董卓来说 , 不换皇帝或暂时不换皇帝是上策 。 换掉一个皇帝 , 等于换掉一个派系 , 政治舞台受到的震动太过强烈 , 这对董卓是不利的 。
推荐阅读
- 港澳|10月7日至8日16至19时,北京各高速公路的进京方向将迎来车流高峰
- 新京报|10月7日至8日16至19时 各高速公路进京方向将迎车流高峰
- 高速公路|6日16时起高速公路进京易堵车 3条地铁线延时运营
- 大巴车|一在逃人员乘大巴车进京,刚下车就被警方发现
- 读《魏武挥鞭(7)深谋远虑》
- 读《魏武挥鞭(6)一错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