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死报国,来生再见”,他发出衡阳保卫战“最后一电”( 二 )


衡阳保卫战持续超过一个半月,军需巨大,日军粮食补给也极为短缺 。到秋收时,日军挑出一批年轻力壮的第十军被俘官兵,用枪指着,强迫他们去抢收百姓种的稻子 。
“我也被挑中了 。”卢老说,20多个人白天收禾,晚上休息 。在去往湖南零陵的路上,他们被看守的日军士兵逼着上山,到老百姓家里抢粮食 。他们瞅准机会,上山后跟老乡讲明情况,饱餐一顿后就跑了 。日军士兵怕遇到游击队,也不追 。
逃出来后,卢庆贻一路向西走,四处寻找部队 。在湘中武冈地区,他碰到了七十四军游击队,随后被带到七十四军军部,被安排在电台做事 。通过军部电台,他与设在贵阳的第十军留守处联系上 。最终,几经辗转,卢庆贻来到贵阳,回归原部队 。
在贵阳第十军留守处,卢庆贻第一次看到《大公报》刊发的“最后一电”:
“敌人今晨由城北突入以后,即在城内展开巷战,我官兵伤亡殆尽,刻再无兵可资堵击 。职等誓以一死报党国,勉尽军人天职,决不负钧座平生作育之至意,此电恐为最后一电,来生再见 。”
“看完后,我没忍住,大哭一场,心里特别难受 。那么多战友,有的年纪跟我差不多,还不到20岁,就壮烈牺牲了 。”卢老说,他很庆幸自己能够在无比惨烈的衡阳保卫战中活下来,但是数千名战友却把生命留在了衡阳,为国家和民族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
“此电恐为最后一电,来生再见 。”当着采访人员的面,卢老面带泪光,几乎一字不差地背完整段电文 。他说,这70多年来,他曾在心中无数遍默念过这道电报 。
衡阳沦陷后,大量阵亡将士遗体暴露于野,长时间没有得到安置,日晒雨淋,面目全非 。抗战胜利后,第十军师长葛先才奉命重回衡阳,搜集掩埋阵亡将士遗骸 。
60余名第十军官兵闻讯赶来,卢庆贻也是其中之一 。“遗体很多都腐烂啦,不完整,臭气熏天,看着心里难受,忍不住流眼泪 。”卢老说,四个多月时间,他们一共收集3000多具阵亡将士遗体,全部合葬在衡阳城郊张家山一带 。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队改组,卢庆贻被编入整编第三师 。1946年,卢庆贻选择回乡,从此离开战场 。“当时,我出来当兵已经四五年,非常想念家中亲人,拿到证件和路费后,就回到老家务农,从此再没出去 。”卢老说 。
“珍惜和平,希望永远不要再有战争”
弹指一挥间,转眼过去70多年 。离开战场后,卢庆贻又几经辗转,最终在湘潭市雨湖区姜畲镇易建河村安家 。
70多年来,卢庆贻和爱人邓利文勤耕苦作,生儿育女,操持家庭 。如今,一家人已经是四世同堂,老两口仍然坚持劳动,在老宅里过着祥和的日子 。
卢老对采访人员说,他对现在的生活还算满意 。从2015年开始,他每月能拿到400元老兵补贴 。两个儿子都已经成家立业,大儿子是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二儿子现在海南省海口市任公务员 。他和老伴身体还算健康,儿孙们也经常回来 。
70多年来,卢庆贻经常想起牺牲的战友 。他说,随着年龄增长,很多事情都已经想不起来,脑海中很多战友的样子越来越模糊,能记得的名字也越来越少,但当年惨烈的战斗场景仿佛就在昨天,夜深人静的时候还依稀能听到枪炮声 。
在卢庆贻心中,还有一件事是终身遗憾 。当年,一位名叫罗学先的同学也在第十军军部电台工作,两人有很深厚的交谊 。遗憾的是,他的这位同学战友没能在战争中活下来,死于日军飞机轰炸,牺牲时还很年轻,不到20岁 。
“战争结束后,我一直想给罗学先家里写封信,将他已经牺牲的情况告诉他家里人 。可惜的是,我的照片、证件还有同学录都丢了,不知道他家地址,都不晓得该把信寄到哪里去 。这是我最大的遗憾 。”卢老说 。
最近几年来,卢庆贻经常受邀参加各种与纪念抗战相关的主题活动 。2015年9月3日,作为抗战老兵代表,他受邀到北京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并于当天坐上第11号阅兵车接受检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