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说地名|新中国第一批“使”字牌照

新中国第一批“使”字汽车行驶牌 , 并不是汽车牌照 , 它是在各国驻华外交机构所属车辆的车身上加挂的特殊标志 , 以区别于其他普通车辆 , 是我国现有的外交车辆的前身 。
北京和平解放伊始 , 1949年11月24日 , 北京市公安局发布了换发汽车牌照的通告 。 通告要求 , 凡在北京市道路上行驶的汽车 , 除了军车以及华北公路总局所属的车辆以外 , 须重新进行登记并领取新牌照、新驾驶执照 , 否则一律不准上路 。
【中华人说地名|新中国第一批“使”字牌照】当时登记在案的机动车共有2300辆 , 其中就包括驻华外交机构的汽车 。 在北京的外交使团的汽车都领有北京市公安局换发的普通汽车牌照 , 例如 , 牌照号为“1☆00770”的汽车属于苏联驻华使馆用车 , 捷克驻华使馆车的车牌号为“1☆02962” 。
中华人说地名|新中国第一批“使”字牌照
文章图片
俄罗斯驻华使馆的汽车及车牌号
新中国一成立 , 各社会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就采取了热情支持的态度 , 苏联、保加利亚等11个社会主义国家相继承认新中国并派驻大使 。 中国同印度、缅甸等8个非社会主义国家也很快达成了建交协议并互派了外交使节 。 1950年新年过后 , 在北京的外交使节逐渐增多起来 。
为区别于其他普通车辆 , 体现对使节的优遇 , 保障使节人身不受侵犯 , 1950年9月 , 外交部办公厅交际处(即现在的外交部礼宾司前身)着手考虑给驻京各外交机构的车辆颁发特别的行驶车牌 。
参照国际上的通行做法 ,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与国际接轨 。 当时有两种方案 , 一是除车牌外 , 另外再悬挂的一定标志 , 如有些国家给使团车辆贴有“CD(CorpsDiplomatic的缩写 , 外交使团的意思)”的标志;二是牌照单独编号 , 车牌颜色明显区别于其他普通车牌 。
交际处当时倾向于第二种方案 。 但交通部门有不同意见 , 理由是“惟根据政务院颁布之汽车管理暂行办法规定 , 须颁有统一汽车牌照者始得通行全国各公路及市区道路 , 故使用使牌(使馆车辆专用牌照的简称 , 下同)之车辆似应先经检验领有统一汽车牌照方符规定 。 ”
交通部门所说的“汽车管理暂行办法”系指1950年4月11日 , 经政务院批准颁布施行的《汽车管理暂行办法》 , 其中第六条规定:“凡汽车按照规定在所在地领有一次牌照后 , 可通行全国 。 除应有检验外 , 不再发另式牌照 。 ”
至于加挂使节标志 , 开始公安部门并不赞同 , “各国使馆及外交官之汽车 , 如使用使字标志 , 往来途中 , 易为敌特分子所乘 , 不利于保卫工作 。 ”公安部门意见 , “似使用一般牌照为好 , 不需另挂使字牌照 。 ”
而交际处指出这是国际惯例 , 是对外交官保护礼遇的体现:“需外国驻我国外交官乘用之汽车悬挂使牌之意义 , 原为使其与普通车辆有所区别 , 治安工作人员在积极方面易于保卫照料 , 此即驻在国在国际公法上对于保障外交官人身不可侵犯权一点所应做到之任务 。 ”至于使牌易为敌特分子所乘 , “此点虽是消极性保卫之良法 , 似已不适用于今日之场合 , 而应该从积极方面着想 , 所以增强保卫之彻底办法” 。 经交际处解释说明 , 公安部门最终同意使团车辆加挂特殊标志这一方案 。
第一批使牌共制作了100对 , 毕竟当时在京外交机构的车并不是很多 , 材质为搪瓷 , 做工精致 。 每对成本5万元(相当于后来的5元) , 当时普通汽车牌照每对的成本费为3万7千元(相当于后来的3元7毛钱) 。
使牌圆形 , 直径20厘米 , 上有“使”字及编号 。 “凡使馆用车 , 概自五〇〇一始 , 而馆长专用车则自五〇〇一至五一〇〇 , 其他使馆用车 , 自五一〇一开始 , 如此则易于识别 。 ”每一对牌照 , 两块牌编号相同 , 但一块是白底红字 , 另一块则为红底白字 , 这是“避免以同号之牌分挂两车使用” , 即是为避免今天所说的“套牌”现象的发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