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军遭高丽全歼,与北宋相爱相杀的大辽是战五渣
人口1200万 , 王牌军遭高丽全歼 , 与北宋相爱相杀的大辽是战五渣?
编者按:网络上有这样一种说法 , 认为北宋的头号大敌辽国 , 实力甚至不如隋唐时期的高句丽 , 是这样吗?假如真的如此 , 那么北宋怎么会对付不了辽国呢?首先 , 我们必须要看到 , 国力上说 , 辽国是要比高句丽强盛很多的 。 按《旧唐书·高丽传》载,高句丽亡国时有69.7万户 , 按每户5口算有350万口 , 这是包括附庸于高句丽的契丹、靺鞨人口的数据 。 而就辽国而言 , 如果计算附庸于辽国的女真、阻卜、鞑靼人口的话 , 那么宋辽战争初期 , 辽国人口就应有700万以上 , 辽末达到1200万以上 。
根据中国历史气温变化图 , 我们可以看到 , 辽初的平均气温虽然低于隋末唐初 , 却要远远高于明代 。 而明末清初 , 各部统计的蒙古族人口约为216万人 , 辽初蒙古高原的人口容纳量还要大于此 。 而辽国的农耕区域面积 , 也是远大于高句丽的 。 高句丽仅有辽东、东北平原和大同江流域 , 而辽国虽然没有大同江流域 , 却有辽东、辽西、东北平原、燕云十六州 , 以及蒙古高原上的潢水流域等农耕区 。
辽国的上京临潢府被称作“地沃宜耕植” , 可见当时蒙古高原的农业条件要远好于明代 。 在辽朝初期 , 辽东地区就“编户数十万 , 耕垦千余里” 。 可见辽国的农业发展水平是很可观的 。 过去因为《辽史》编撰过程中资料的缺乏 , 户数缺失很多 , 导致以往对辽国人口大有低估 , 但从20世纪上半叶到当今 , 已在不断地修正 。 王育民先生推测辽代人口达900万 , 路遇和藤泽之推测辽人口达1050万人且“只会偏低于实际” , 这都是未曾计算鞑靼、阻卜、女真等各部附庸人口的数据 , 算上附庸人口之后应当高于1200万 。
▲辽国疆域 , 需要注意上京、中京一带也是辽国重要的农业区显然 , 从国力上说 , 辽国是远远胜过高句丽的 , 全面动员时更能动员二十余万战兵(如澶州伐宋) 。 面对这样一个庞然大物 , 北宋显得力有未逮是否情有可原呢?然而 , 数量从来就代表不了质量 。 辽国在澶州之战前 , 已经与高句丽的后身——王氏高丽交手过了 。 辽圣宗第二次大规模征伐高丽 , 先胜后败,“帐族卒乘罕有还者,官属战没大半” 。 第三次征伐高丽 , 萧排押与高丽战于茶、陀二河之间 , 辽军不利 , 天云、右皮室二军没溺者众 , 天云军详稳海里、遥辇帐详稳阿果达、客省使酌古、渤海详稳高清明等皆没于阵 。 天云、右皮室二军类似与北宋多次激战的铁林军 , 是辽国的骨干野战军 , 结果被高丽人几乎打光 , 辽国在蕞尔小国高丽手上阵亡数万人 。
其实就徐州博物馆所藏的辽代甲骑具装来看 , 辽国的精锐具装骑兵看起来并不差 。 但表现确实不尽如人意 , 多次被北宋静塞军痛打 , 又被王氏高丽打得惨败 , 后来两次攻打西夏 , 又都惨败于河曲 。
其中一方面的原因 , 是契丹军队往往要自负装备 , 真正的铁甲重骑兵数量极少 , 另一方面 , 契丹武士有贪生怕死的毛病 , 总喜欢让炮灰先冲 , “将战则选兵为三等 , 骑射最精者 , 给十分衣甲 , 处于阵后;其次给五分衣甲 , 处于中间;其下者不给衣甲 , 处于前行” , 这固然绝大多数时候可以避免骨干力量的损耗 , 但也就导致了冲击力的薄弱 。 有道是“夫战 , 勇气也” , 辽国的游牧民族部族特征残余 , 使得他们的重骑兵即便装备精良 , 也缺乏一往无前的冲击决心 , 自然不仅远不如后世的金国重骑兵 , 甚至连豁出去状态的西夏铁鹞子也有所不如 。
而高句丽重骑兵虽然只有壁画 , 但其战斗意志可以从实战来观察 。 关于李世民征讨高句丽 , 详见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文章《谁说唐太宗远征高句丽是败仗?李世民有多牛 , 看驻跸山战役就知道》 。
此战李世民以4万大唐精兵 , 打垮高句丽十五万大军 , 歼灭、俘虏过半 , 体现了唐太宗高超的指挥艺术 。 然而征讨高句丽之役唐军虽然伤亡不多 , 赢得却也不轻松 , 韦挺、崔仁师、杨师道因表现不佳被贬或被免 , 张君乂、傅伏爱因过被斩;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阿史那思摩、李道宗受伤 , 王君愕、颜师古、岑文本、姜行本因病或因伤而死 。 由此可见 , 唐军高级指挥官大部分都不得不亲自上阵搏战 , 与高句丽人短兵相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