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一个小摊子,两个下海书生,跑出市值4000亿的疫苗故事( 二 )


两人错过的17年 , 蒋仁生基本在防疫站度过 。 直到1999年 , 成都一家疫苗企业向蒋仁生抛出橄榄枝 , 他果断辞掉公职 , 来到成都 。
风云际会的是 , 这家疫苗企业 , 正是刘俊辉所在的公司 。 两个“疫苗贩子”因此结识 , 并赶上了疫苗产业最好的时代 。
彼时 , 国家全面实施扩大免疫规划 , 对疫苗产业的行政准入管制逐渐放松 , 默沙东、赛诺菲·巴斯德、葛兰素史克等外企抢滩中国 , 民企也纷纷进入疫苗市场 。
疫苗市场拉开了大时代的帷幕 。
2002年6月 , 蒋仁生与刘俊辉、吴冠江等人 , 收购了一家有疫苗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企业 , 并注册了“智飞”的公司名称 , 寓意用智慧来飞翔 , 重庆智飞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就此诞生 。
刚成立时智飞很缺钱 , 小企业贷款又很难 , 蒋仁生不得不卖掉了自己的房子 , 搬到集体宿舍 。 可研发资金还需要一大笔钱 , 智飞拿不出来 , 蒋仁生决定走代理疫苗的路子 。
“技工贸”还是“贸工技”这个亘古难题 , 随之而来 。 想自研 , 没钱;做代理 , 没核心竞争力 。
那到底是自研还是代理?
买卖好做 , 伙计难当 。 智飞内部出现了分歧 , 想要专注搞研发的刘俊辉退出智飞 , 与一群书生创办了另一家疫苗企业——沃森生物 。
沃森的英文标志是WALVAX , 也就是We All Love VAX , 意即“我们爱疫苗” 。 创业的这群书生 , 几乎都来自著名的“七大所” , 即1970-2000年计划免疫时代中生集团旗下的北京、上海、武汉、昆明等七大生物制品研究所 。
沃森起步更加艰难 , 没钱时甚至借过高利贷 。 但他们都有技术情结 , 想研发出拔尖的产品 。 但疫苗自研的周期很长 , 通常要5-10年 。
结果10年不到 , 2010年 , 沃森就拥有了两款自主研发产品:Hib和冻干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 。
而智飞生物则在蒋仁生带领下 , 通过代理业务 , 建立起遍及全国的营销网络 。
也正是这一年 , 为了让智飞在创业板上市 , 家族控股的智飞生物完成四次资产重组 , 拥有了自主研发的背景 。 但智飞能上市 , 主要得益于代理业务的支撑 , 其招股书显示:2007年智飞生物自主产品销售收入为空白 , 代理占比高达98.91% 。
9月份 , 智飞生物创业板上市 , 董事长蒋仁生家族持股市值达107亿 , 其个人身价达96亿 , 一举成为创业板首富 。

市值|一个小摊子,两个下海书生,跑出市值4000亿的疫苗故事
文章图片
两个月后 , 沃森也在创业板上市 , 创下发行价的最高纪录 , 股价一度冲到158元 , 造就了10位亿万富翁、9位千万富翁 , 被人称为“药中茅台” 。
刘俊辉后来说:“一帮书生创业有这个成绩 , 在全国科技界造成了很大的反响 。 ”而他本人作为沃森生物的第二大股东 , 身价一度达到近18亿元 。
在招股书中 , 沃森把智飞列为国内竞争对手之一 。 昔日好友 , 早已变成了对手 。
【智飞向左 , 沃森向右】
蒋仁生与刘俊辉分道扬镳 , 主要是因为经营理念不和 。
前者认为 , 代理是核心 , 通过代理可以反哺自研所需的资金;后者认为 , 科研人员就该有搞科研的样子 , 自研才是硬道理 。
智飞与沃森 , 一个向左 , 一个向右 。
智飞是站在“巨人”肩膀上掘金 。 最初 , 它与兰州所签订了独家代理A+C脑膜炎疫苗的协议 。 在当时 , 这并不是一个热门疫苗 , 人们接种疫苗时通常只选择A群脑膜炎疫苗 , C群症状在中国尚没有发生过 。
但蒋仁生在防疫站待了十多年 , 他觉得C群疫情很可能爆发 。
结果 , 2005年部分省市爆发C群流脑疫情 , 国内只有兰州所一家能生产A+C脑膜炎疫苗 , 而代理权就在智飞手上 。
这一年 , 蒋仁生大卖2000万支疫苗 , 面子里子都赚得盆满钵溢 , 这才为2010年上市积攒出家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