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观察|甜的革命( 三 )
但居高不下的肥胖率与相应疾病最终迫使各方不得不重新审视糖的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评估 , 全球肥胖流行率在1975年和2016年之间增长近三倍 。 2014年 , 世界卫生组织就糖摄入量发布指南 , 建议成人每天糖摄入量应控制在当日摄入总能量的5% , 约25克 。 一系列公共政策陆续出台 , 糖税这一类似烟草税的堕落性消费税种已在包括英国、爱尔兰、法国、匈牙利以及美国的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和费城等多个国家和城市实施 。 自此 , 蔗糖的负面影响算是被确认 。
02
大公司寻找代糖
1879年 , 第一代人工代糖“糖精”诞生 , 1884年推向市场 , 此后甜蜜素、阿斯巴甜、安赛蜜、三氯蔗糖等人工代糖相继问世 。 这些代糖也被称为甜味剂 , 是能够给予食物甜味的食品添加剂 。 它们对血糖的影响不大 , 经过内脏排出体外后不会为人体所吸收 。 与蔗糖等甜但能量值低2%的非营养型代糖几乎没有热量 , 也不会导致龋齿 。
这些替代蔗糖的代糖最早给糖尿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 同时 , 当和蔗糖达到相同甜味度时 , 人工代糖的成本更低 , 食品饮料公司得以降低生产成本 。 但随着人们对健康以及形象的愈发重视 , 以及糖的副作用逐渐暴露 , 聪明的食品品牌开始尝试使用代糖并打出“无糖”口号 , 这戳中了既想吃甜又不想发胖的普通消费者的痛点 。
早在1964年和1982年 , 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便推出了各自的无糖产品轻怡百事和健怡可乐 , 使用阿斯巴甜等人工代糖 , 但它们并没有宣传代糖本身 。 这是因为当时学术界对人工代糖究竟对人体有多少危害存在争议 。 一种观点认为人工代糖会导致肠道菌群混乱 , 影响消化;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人工代糖的甜味可能会让人体产生已经吃糖的假象 , 从而分泌过量胰岛素 。
为了排除种种质疑 , 人工代糖经历了多次迭代 。 糖精这样的早期人工代糖因为被怀疑安全性不够 , 在政策限制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 安赛蜜、三氯蔗糖等新型人工代糖在全球的市场份额超过了50% 。
当然 , 这些负面影响都没法抛开剂量来谈 。 所有代糖在被批准使用之前都经过了严格的安全性评价 , 如果使用适量都不会危害健康 , 且一般常人的摄入量不会超过合理剂量——一个成年人起码得一天喝12瓶零度可乐 , 才可能因此身体不适 。
1984年 , 箭牌公司在美国推出第一款无糖口香糖 , 把代糖原料“木糖醇”推至台前 , 让普通消费者了解到代糖的存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