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人民日报:不消费就能点评?“大众”点评是真是假( 三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表示 , 平台允许非消费用户点评的规则 , 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后果 。 他说道 , 既没有跟商家订立合同 , 也没有体验过商业服务的消费者 , 如果平台允许这类人群发表对于商品服务的消费体验 , 容易造成商家被同行打压 , 也为不诚信者提供了空间 。 “没有消费就没有发言权 , 如果言语不当 , 还可能构成对商家商誉权的侵害 。 ”
刘俊海进一步指出 , 在允许非消费用户参与点评的同时 , 还把差评跟竞价排名、商家的入驻费和其他的利益指标挂钩 , 也可能使得消费者的点评机制异化 , 为平台挤压商家进而让商家交纳更多的费用埋下伏笔 , 有可能成为不当得利的工具 。
那么 , 如何才能真正遏制虚假点评的产生?为此 , 多位法律专家提出了意见 。
邱宝昌建议电子商务经营者在设置点评机制时 , 应该为且仅为在此消费的消费者提供点评通道 , 消费者则应当客观如实地进行点评 , 不可虚构事实 。 刘俊海则指出 , 应当尽量采取实名制的方式进行点评 。 北京至普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李圣认为 , 先消费后点评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虚假点评的金钱成本 , 可以起到限制虚假点评的作用 , 消费者看到更多的“真体验、真感受” 。
此外 , 刘俊海认为平台具有信息披露的义务 , 应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公布消费者点评的条件、程序和流程 , 确保每一个好评、差评原则上是可追溯的 。 而在监管方面 , 李圣指出 , 虚假点评违背诚信 , 监管部门应当督促网络平台建立明确的奖惩机制 , 将参与虚假点评的用户纳入失信黑名单 。
实际上 , 针对网络上的虚假点评 , 相关制度已经有所体现 。 据采访人员了解 , 2014年施行的《网络交易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 对网络商品交易进行了规范 。 《办法》第十九条规定:对于以虚构交易、删除不利评价等形式 , 为自己或他人提升商业信誉 , 以及以交易达成后违背事实的恶意评价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等不正当竞争行为 , 将予以警告 , 责令改正 。 根据《办法》 , 对于“差评师”除警告外 , 还将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而对于“刷信用”的行为 , 则将按照《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处罚 。
本文插图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 , id:ourcecn)
【互联网|人民日报:不消费就能点评?“大众”点评是真是假】
推荐阅读
- 互联网|拼多多5周年 黄峥的苦与甜
- |乐信“线上带动线下”消费新模式 商户销售额增30%
- 黄金周|“十一”黄金周消费需求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强劲
- 10月|消费需求释放 市场强劲复苏
- 中新网|国庆期间线下演出超4000场 二三线城市消费需求旺盛
- 央广网|“双节”大家旅游出行和消费情绪旺盛 假日经济正在推动内需潜力释放
- 中国经济网|用“新”激发消费潜能
- 中国新闻网|海南离岛免税商品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管理办法发布
- |小红书发布十一出行消费数据 “周边游”热度大涨377%
- 螳螂财经|烤箱进化成蒸烤箱,价格翻了十倍,消费者还觉得买得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