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不能再拆!首都核心区控规首要保护老城历史格局


3000年的建城史、800多年的建都史让北京老城文物古迹密集、底蕴深厚 。 如何推动老城整体保护?如何落实“老城不能再拆”?如何讲好老北京故事?近日发布的<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推动老城整体保护进入新的阶段 。
相关负责人介绍 , 历史文化街区占核心区总面积的比重将由现状22%提高到约26%左右 , 即占老城面积的38%左右 。
首要保护老城历史格局
“核心区控规编制的过程是再次认识北京老城核心价值的过程 。 ”该负责人表示 , 老城整体保护的概念最早是在1992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的 。 从对文物的点状保护 , 到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片状保护 , 再到对整个城区各类保护对象的全面保护 , 北京经历了近30年的探索与实践 。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吴良镛曾提到 , 北京老城具有极严谨、极完整的城市设计下形成的整体秩序 , 这是它不同于其他城市的显著特色 。 因此 , 此次规划在老城整体保护方面更加关注对历史格局、空间形态、景观视廊、城市风貌等老城核心特色的保护 。
两轴统领、四重城廓、六海八水、九坛八庙、棋盘路网 , 这是老城空间格局的重要特征 , 加强格局保护也是老城整体保护最首要的任务 。 规划提出 , 要结合城址遗存保护、历史水系恢复、绿化空间建设 , 重点勾勒宫城、皇城、内城、外城四重城廓 。 推动历史水系恢复与滨水空间建设 , 营造“六海映日月 , 八水绕京华”的水系格局 。
平缓开阔的空间形态是北京老城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 规划提出 , 要对核心区实施最严格的建筑高度管控 , 划定原貌、多层、中高层三类建筑高度管控分区 , 整体营造平缓开阔的城市空间形态 , 烘托中轴线、长安街对老城整体空间秩序的统领作用 。
围绕看城市、看山水、看历史、看风景主题 , 规划还提出划定36条战略级景观视廊 , 保护承载历史意境的城市景观 。
|老城不能再拆!首都核心区控规首要保护老城历史格局
本文插图

划定十一类保护对象
作为世界著名古都 , 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北京的一张“金名片” 。 为此 , 核心区控规在总体规划提出的世界文化遗产、不可移动文物等九类文化遗产保护对象基础上 , 将传统胡同、历史街巷、传统地名、历史名园等纳入核心区保护对象 , 以更加完整地诠释老城核心价值 。
核心区十一类保护对象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市级、区级三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尚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地下文物埋藏区;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和特色地区;传统胡同、历史街巷和传统地名;历史河湖水系和水文化遗产;城址遗存;历史名园和古树名木;革命史迹;非物质文化遗产 。
在不断拓展保护类型的同时 , 核心区还将持续扩大保护面积 。 规划提出 , 在市政府公布的三批历史文化街区基础上 , 扩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 , 最大限度保护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成片区域 。 历史文化街区占核心区总面积的比重由现状22%提高到26%左右 , 即占老城面积的38%左右 。
|老城不能再拆!首都核心区控规首要保护老城历史格局
本文插图

文化探访路讲老城故事
保护是为了更好地传承 , 老城保护不能与老城生活相脱节 。 一千多条胡同、一万多棵古树、两万多座院落 , 数以百万的老街坊和新居民 , 都是老城生命的一部分 。
规划提出 , 要积极推动不合理使用文物、历史建筑的腾退 , 鼓励文物、历史建筑在妥善保护的前提下开放及合理利用 , 不求所有、但求所保 , 向社会开放 。 同时加强文物、历史建筑周边环境整体提升 , 最大限度带动区域文化与活力复兴 。
规划还提出依托胡同街巷 , 分区域建设中轴线、玉河—什刹海—护国寺—新街口、南锣鼓巷—雍和宫、国子监—地坛文化等10条精品探访线路 , 引导散布各处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串接与生动展示 , 吸引公众探寻历史 , 并带动更多文物开放展示、文化设施共享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