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解读“数字货币”的本质与脉络


金融|解读“数字货币”的本质与脉络
本文插图

外汇天眼APP讯 : 货币自诞生以来 , 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 , 其表现形态和运行方式等也一直在不断演变 , 旨在不断提高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更好地发挥功能作用 ,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
眼下 , 呼之欲出的数字货币再次成为各界舆论关注之焦点 。
其发轫于2009年初 , 一种全新的去中心化网络“数字加密货币”——“比特币”横空出世 , 随后在世界范围内推动各种“数字货币”的概念风起云涌 , 从纯粹的网络内生数字币 , 到与单一或一揽子法定货币挂钩的“稳定币” , 再到多国央行研发设计“法定数字货币”等 , 花样不断翻新 , 甚至成为国家之间相互竞争的金融热点 。
但多种“数字货币”并存的局面 , 恰恰说明人们对“货币”的本质与发展逻辑缺乏足够的了解 , 亟需准确把握“数字货币”的本质与发展方向 。
货币数字化与概念异化
其实 , 货币一直在向数字化迈进 。
货币自诞生以来 , 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 , 其表现形态和运行方式等也一直在不断演变 , 旨在不断提高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更好地发挥功能作用 ,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
纵观世界货币历史 , 货币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是:

自然实物货币(如特殊的贝壳、骨头、羽毛等)——规制化的金属货币(金币、银币、铜币等)——金属本位制的纸币(代币)——纯粹国家信用货币(亦称主权货币、法定货币) 。 根本的发展方向就是去实物化、数字化 。
其中 , 随着信息科技发展 , 信用货币的表现形态和运行方式又在不断演变 , 去现金化、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 。 主要表现在:
现金货币(纸币及金属辅币)存款货币(体现为银行存款 , 并以存单、存折等作为载体 , 货币收付主要是存取现金或通过邮局以寄信或电报方式进行汇款 , 需要大量人工操作)
电子货币(仍体现为在银行或支付机构的存款 , 但其存放与收付主要依靠电子载体 , 如银行卡、电子银行或移动支付的钱包等 , 通过电子信息传输与处理来完成 , 货币收付与合规监控的自动化水平大大提高)
数字货币(表现形态更加数字化、无形化 , 运行方式更加网络化、开源化、智能化 。 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 , 仍在探索之中) 。

当前 , “数字货币”出现多种探索 。 信用货币的产生和发展 , 大大增强了货币供应与总量控制的灵活性 , 但受到种种因素影响 , 却又朝着货币超发、总量失控、货币金融风险持续积累——引发越来越严重的货币金融危机的方向不断推进 , 促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反思并探索创新货币运行体系与机制 。 其中 , 2007年次贷危机及之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 , 更是推动各类“数字货币”纷纷涌现 , 出现了很大变异 。
按其概念出现的先后顺序 , 目前“数字货币”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全新的网络平台内生“加密数字货币” 。 其代表是2009年初推出并运行至今的“比特币” , 是在特定的网络体系内 , 按照设定的原则由电脑系统推出和管理 , 避免政府和个人干预(去中心) , 没有任何载体的纯粹的“数字货币” 。 在比特币基础上 , 又发展出以太币、莱特币等大约1700多种加密数字货币 。 这种网络内生加密数字货币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价格大幅起落的问题 , 又催生出与法定货币挂钩的“数字稳定币” 。
2、与单一法定货币等值挂钩 , 要通过购买挂钩货币作为储备物投放出来 , 主要运用于特定网络体系的“数字稳定币” 。 如USDT、USDC、GUSD等 。

3、与一揽子法定货币结构性挂钩 , 需要用挂钩货币作为储备物兑换产生 , 主要运用于特定网络体系的超主权“数字稳定币” 。 如设想中的eSDR、Libra等 。
4、探索或尝试中的 , 运用信息科技推动法定货币数字化的“央行(法定)数字货币”(CBDC) 。 现在不少国家都在研发CBDC , 其中 , 中国央行的数字货币DCEP已经进入测试阶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