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解读“数字货币”的本质与脉络( 三 )


其三 , 与一揽子货币结构性挂钩的“超主权货币”设想很难成功
【金融|解读“数字货币”的本质与脉络】2019年6月Facebook发布Libra白皮书 , 设想Libra与5种法定货币结构性挂钩 , 其中美元占比50%(与SDR货币篮子不同的是 , Libra货币篮子不含人民币 , 转而加入了新加坡元) , 并声称“Libra的使命是建立一套简单的、无国界的货币和为数十亿人服务的金融基础设施” , 将由上百家大型国际化公司组成Libra核心协会独立进行管理 , “让跨境汇款像发短信一样安全便捷” 。

基于Libra管理协会可能拥有的全球用户超过30亿人 , 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 , Libra的推出 , 将在全世界用户中广泛流通使用 , 成为全新的超主权货币 , 将强化美元的国际地位 , 并使很多非篮子货币被取代 , 因而会对国际货币体系和人民币国际化产生重大冲击 。
这确实产生了巨大轰动效应 , 但其实存在很多空想:在货币设计上 , Libra与SDR相比并没有更多创新 , 甚至在货币的兑换 , 结构的动态控制、储备物的管理 , 兑换损益的处理 , 实际使用的便捷等方面比SDR存在更多困难挑战 。 其中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是:
A、Libra尽管以美元为主 , 但却绝对不是美元 。 如果Libra能够广泛流通 , 首先冲击的就是作为国际中心货币的美元 , 而不是其他货币!所以 , 这种设想不可能得到美国的支持 。 这就像SDR一样 , 尽管也是以美元为主 , 仍然不能得到美国的支持成为超主权世界货币 , 而只能作为一种特殊的政府储备资产!B、Libra缺乏国家主权和法律保护 , 没有明确的社会财富与之对应 , 其作为货币的币值难以稳定 。
C、即使是欧元 , 一旦成为区域内的法定货币 , 其成员国原有的主权货币就必须彻底退出 , 二者不可能同时并存!

可见 , 推出与不同国家法定货币等值挂钩并分别使用的代币(如USDT)是容易的 , 但与一揽子货币结构性挂钩却很难实现 。 即使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 设想运用新的技术打造eSDR , 同样难以成为超主权货币在其成员国自由流通!综上 , 从严格的“货币”角度看 , “数字货币”最终只能是法定货币的数字化 , 发展的根本只能是“央行数字货币” 。
而且 , 央行数字货币只能是法定货币的数字化 , 不可能是法定货币之外另一种新的货币 。
央行数字货币不可能模仿比特币、以太币等设计成为去中心的加密货币(类似委内瑞拉采用以太坊ERC20推出的“石油币” , 以及立陶宛央行推出的LBcoin等 , 不可能与其法定货币并存 , 只能成为一种特殊的投资品或收藏品);就必须坚持货币的本质与管理的基本逻辑(如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分离 , 央行不得直接面向企业、个人和政府发放贷款或购买债券等进行货币投放) , 变革的只能是货币的表现形态及其运行方式、体系、机制等 , 目标只能是进一步提高货币运行效率、降低货币运行成本、严密货币风险监控 。
“数字货币”可能带来深刻变革
本着积极创新、趋利避害的原则 , 央行数字货币设计方案的选择可能是:

央行数字货币系统面向所有用户(包括境外用户)开放(开源) , 所有的社会主体(包括金融机构)可以下载系统并在央行开立唯一的数字货币“基础账户” , 需要做到严格的实名制 , 逐笔登记每一笔数字货币收付金额并保持账户适时余额 , 但基础账户只供核查 , 不办业务 , 不予计息 。
各类金融业务仍由各类金融机构办理 , 社会主体可以在商业银行等金融(包括支付)机构开立数字货币“业务账户” , 记录其开办业务时引发的债权债务变化及其结果 , 并按照约定进行计息 。 其中 , 商业银行还需要在央行分别开立借款账户与存款账户(存款账户也可以与基础账户合并) , 按照约定分别计息 。
每个社会主体的业务账户都要与其在央行的基础账户保持勾连关系 , 在账户实名制程度上可以适当区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