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幼师|呵护幼师中的“他”

_原题为 呵护幼师中的“他”
去年 , 我园引进了3名男性免费师范生 。 相对于一名男幼师的“孤独” , 3名男幼师的同时登场 , 马上引起了大家的议论:“男幼师可是凤毛麟角 , 肯定更受领导器重 , 发展空间更大……”事实上 , 这几名男幼师对自己即将从事的事业并不乐观:“我们好多师哥因为各种原因跳槽了 , 待下去的也悄无声息了……面对那么多女老师 , 他们瞬间被淹没了 , 我们对未来很担心!”确实 , 他们的担忧非常符合当下男幼师队伍的实际 , “边缘化”“留不住”“低效能”是其生存常态 。 我园这样一个“三人行”队伍又会有怎样的发展轨迹呢?
3名男幼师 , 人数较少 , 进行专门的研培管理 , 成本太高难以持续 , 但他们的发展却一点不能忽视 。 为及时了解他们的工作状态、心理需求、发展困惑并提供支持 , 我们对他们进行了追踪式管理 。 这一年里 , 我们采用访谈、问卷、沙龙等形式 , 通过追踪3名男幼师身边的人(配班教师、保育员和家长)和男幼师自己 , 多维度了解他们的情况 , 并适时调整培养和管理方式 。
一年的实践探索大大提高了3名男幼师的活力 , 增加了他们的职业幸福感、融入感、主体感和成就感 。 当然 , 我们也发现 , 除了工资待遇这个因素外 , 身份被边缘化、专业发展定位被动、缺乏针对性的培养路径 , 成了影响这3名男幼师发展的主要因素 。 当然 , 这些应该也是影响大部分男幼师发展的因素 。 如果能有针对性地调整这些因素 , 或许会大大提升男幼师团队的稳定性和积极性 。
角色认同从边缘化向主流化转变
多次与3名男幼师交流 , 我们逐渐意识到 , 在幼儿园里 , 男幼师被同行“差别对待”是较普遍的现象 , 这也使他们的身份被日渐边缘化了 。
在随访记录里 , 3名男幼师就“吐槽”了他们被“多欺少”的经历 , 遭遇被“表决”、含沙射影的揶揄等 。 比如 , “你是领导的宠儿 , 幼儿园的门面” , “大家举手表决 , 少数服从多数”等 。
类似的话题他们多次提及 。 或许女教师并无恶意 , 这些话也多是随口一说 , 但的确给男幼师造成了困扰 。 长此以往 , 在这种“多对少”的局面下 , 作为当事人的男幼师 , 心里会很不舒服 。
因此 , 作为幼儿园管理层 , 必须正视这样一个问题:要让全体教师认同男幼师的独特性与重要性 , 激发女教师对异性同行的尊重 , 首先体现在“言语表达”上 。
首先 , 行政管理层需明确确立男幼师的主体地位 。 可通过政治学习、业务培训的机会 , 向教师阐述政府层面推进“男幼师培育”的政策要义;可以通过专题沙龙 , 开展“如何与异性同行交流”“幼儿需要的别样引领”等话题研讨 , 相互启发 , 达成共识;还可邀请有异性配班经历的教师 , 讲讲自己的故事 。 只有引导教师客观、公正看待男幼师 , 保持合理的“言语”距离 , 才能帮助男幼师回归集体 , 确立自己的主体认同 。
其次 , 调动年级组长、骨干等威信度高的教师“穿针引线” , 营造尊重友爱的团队文化 。 相对来说 , 幼儿园的骨干成员待人接物更成熟稳重 , 职业敏感度也更高 , 发动其在同事之间的调和作用 , 效果更好 。
男幼师A在一次交流反馈中就真诚表达了对某老师的感谢 , 他说:“因为她的引导 , 同事们对我越来越平等了 , 凡事不再‘绑架’我 , 而是征询我的建议 。 我越来越爱我的年级组了 。 ”
专业发展从他设特长型向内设综合型转变
幼儿园习惯从性别特点或园所需求出发 , 为男幼师定制特色岗位 , 例如 , 乐动老师、“金箍棒老师”“E博士”等 。 可事实上 , 每名男幼师对自己的兴趣和职业方向都有相应的理解和定位 , 并不是所有人都对体育或科学感兴趣 。 例如 , 男幼师C就觉得自己天生能当“爸爸” , 他很喜欢给女孩梳辫子 。 因此 , 男幼师的专业发展应从“他设特长型”向“内设综合型”转变 。
关于男幼师的专业方向 , 幼儿园要尊重其自我评估与规划 , 同时创设条件和平台 , 鞭策他们在自己选择的领域不断提升水平 。
要尊重男幼师自我发展的积极性 , 最重要的是让男幼师有机会全面了解幼儿园工作 。 虽说保教合一是幼师专业综合性的体现 , 但进入幼儿园后 , 因担心男幼师“粗手粗脚”不会做、担心家长有顾虑、女童避嫌等问题 , 配班女教师和保育员一般会全权承担起保育责任 , 而男幼师只需承担教育部分的责任 。 长此以往 , 男幼师很难真正建立起对幼教工作的全面认知和情感 , 女教师也觉得压力大 。 因此 , 建议新入职1—3年的男幼师全面带班 。 幼儿园可通过设岗选岗、聘请搭档、申请班级等形式 , 给予男幼师更多自主选择权 , 也可让教师自行商议分工 , 做到“分工不分家 , 合作不憋屈” 。
培养管理由从众式向自主式转变
男幼师群体人数不多 , 因此 , 对于他们的培训 , 通常缺少针对性 , 都是把他们和女教师放在一个群体中进行培养 。 缺乏归属感和成就感是他们对培训的直观感受 。 比如 , 男幼师A希望建立男教师联盟 , 有专门的系统培训 , 男幼师C希望有更大的展示舞台等 。 他们不希望被淹没在女性群体里 , 而是渴望在稳步发展的同时突破自我 。 基于此 , 男幼师的培养管理就不能简单地“一刀切” , 而应该从“从众式”向“自主式”转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