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精细指导 深度参与 智慧应答 ——例谈如何高效组织课堂交流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精细指导 深度参与 智慧应答 ——例谈如何高效组织课堂交流
学生小组活动时 , 教师虽在组间巡视 , 却没有明确目的;操作活动中 , 学生有收获、有感悟 , 但交流时却表达不清;课堂交流中 , 浅层表达多 , 深层思辨少 , 往往一个问题还没说清楚 , 就跑到另一个话题上了;因为担心学生交流时会出现“奇思妙想” , 担心交流时间过长而影响教学进程 , 所以一旦学生发言与预设相同 , 教师立刻就一锤定音 。
……
以上是我从学校年轻教师随堂课课堂交流环节中发现的一些常见现象 。 事有巧合 , 前不久 , “第一课堂”栏目收到了浙江省乐清市南塘镇小学陈李勇老师的来信 , 希望能在栏目中多看到些有关课堂教学技巧的文章 , 比如“如何高效组织学生开展课堂交流”等 。
确实 , 课堂交流是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 具备开放性、生成性、交互性等特征的课堂交流 , 为学生搭建了个性表达、观点碰撞、深度思考、对话生成的平台 , 可以促成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理解 , 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过程探究、发现、表达、分享、思辨之乐 。 对“如何高效组织课堂交流”这一问题的追问 , 也标志着我们从知识本位向关注数学素养发展的转变 , 即开始思考“如何使学生在课堂这一‘富有生命的交往’中获得更好的提升” 。
但是 , 课堂交流又是很多教师在备课中容易忽视的一个环节 , 往往只是简单地把问题抛给学生 , 便期待着他们在短暂的探究、思考、小组交流等活动后 , 给自己交上满意的答卷 。 本文开始时所提及的相关现象在我们的一些课堂中屡见不鲜的原因 , 正是因为教师对课堂交流环节缺乏精细设计与充分准备 。
下面 , 我以《认识圆柱和圆锥》一课的教学为例 , 谈谈在高效组织课堂交流方面的一些体会 , 供大家参考 。
一、有序源于活动前期的精细指导
课堂交流往往以解决一个或多个数学问题为载体 , 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探究等数学活动的基础上 , 相互分享自己对相应问题的思考 , 在交流、辨析中达成对数学知识的深度理解 , 对数学方法的透彻掌握 。 按照一定的线索、顺序展开 , 是高效组织课堂交流的首要前提 。 一方面 , 万物皆有法 , 数学问题、数学知识也有其内在的逻辑 , 带领学生遵循这样的逻辑展开交流 , 有助于学生感悟数学发生、发展的过程 ,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 助力数学思考发展 。 另一方面 , 有序有助于学生在交流、辨析过程中逐层深入 , 不断向思维更深处探寻 , 避免思维的浅层化、形式化 。 而课堂交流的有“序”又源于我们对活动过程的全盘考虑 , 特别是活动前期在方法与过程两个维度上对学生的精细指导 。
《认识圆柱和圆锥》一课中 , 第一次课堂交流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出圆柱、圆锥的特征 。 在备课时我发现 , 虽然学生在此之前已有过多次研究图形特征的经历 , 对圆柱、圆锥也有着较为丰富的直观感知和生活经验 , 但他们对研究的角度与方法仍然缺乏清晰的认识 。 如果教师不加以指导 , 后续交流即会出现无序、浅层次和较少思辨等情况 。 因此 , 在明确“认识一个图形就是要从数学的角度认识它的特征”后 , 我追问学生“可以从哪几个角度进行研究?”引导他们回顾以往的研究过程 , 认识到“点”“线”“面”是研究立体图形特征的三个基本维度 , 可以据此展开探究活动 。 如此 , 在后续活动中 , 学生的观察、操作与思考就有了明晰的脉络 , 交流也紧扣这三个维度逐次展开 , 避免了蜻蜓点水、杂乱无章等情况的出现 。 同时 , 这样的过程也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积累图形特征的研究经验 , 对其在第三学段乃至以后研究其他的立体图形 , 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活动前期 , 借助“活动提示”或《研究单》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具体研究步骤和重点 , 也是确保后续交流有层次、有深度的有效策略之一 。 但实际教学中 , 往往有教师对“活动提示”的设计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的思考 , 重形式而轻内容 , 未能起到有效引领、促发思考的目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