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为什么我讲了这么多道理,你还是生气

不要因为表层爆发的情绪 , 而毁了深爱的安全港湾 。
---------------
到了该睡觉的时间 , 小朋友却还赖在妈妈屋里不走 。 妈妈说:“咱们说好今天你要自己睡觉了 , 快去你屋里吧 。 ”
“我不!就要跟妈妈一起睡!!”
“这不行 , 咱们来讲讲道理 , 咱们不是说好了的吗?”
【中国青年报|为什么我讲了这么多道理,你还是生气】“不要!”说完 , 小朋友就开始在床上撒泼打滚 。
“你记得妈妈说 , 定了规则要怎么样吗?”
“哇……”看妈妈不答应 , 小朋友哭了 。
这家隔壁住着一对情侣 , 两人听到哭声 , 无奈对视:又开始啦!
“咱们上次说要在这面墙上贴隔音海绵来着 , 什么时候贴呀?”
“哈哈……开个玩笑 , 一面墙应该也没那么有效啦 。 ”
“啊 , 你上次不还夸我主意出得好?你骗我 。 ”
“不是呀 , 我以为你在开玩笑嘛 , 觉得不能让你扫兴 , 我以为这样说能让你开心 , 不是在骗你呀 。 ”
“你还狡辩!!!”
“我只是想告诉你我的真实想法啊!”
“我真的很生气 , 而且你还不哄我 。 ”
“我不想服软哄你了事 , 我想让你知道我的想法 。 ”
事情到了这里 , 两家人都有些冒火又泄气 。
一个人想:为什么你跟我说话 , 像隔壁小孩一样“不讲道理”呢?
而另一个人想:我都这么气了 , 你怎么还不安抚我呢?
当我们生气的时候 , 是听不进道理的
如果我们分别站到几个人的角度 , 会觉得大家说得都有道理:孩子需要妈妈安抚才能睡着;妈妈觉得规则很有必要;“感到被欺骗”的伴侣想要安抚和道歉 , 这很合理;认为自己是好心的伴侣想要心平气和 , 好好解释讲道理 , 本来也没什么问题 。
但是很显然 , 两家的沟通都是错位的 , 两个成年人间就像隔壁的大人和小朋友 。 解释的人会把愤怒理解成“像小朋友般不可理喻” , 愤怒的人会把道理接收为“你的情绪不应该出现” , 所以即便两个人都没有犯严重的错误 , 仍然能吵个昏天黑地 。
心理学领域有过一个有趣又影响深远的“三重脑假说” , 认为我们人类的大脑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 越是负责基础功能的脑 , 在进化中出现得越早:先是负责心跳、呼吸、睡眠等功能的脑干、小脑、基底核;然后是参与情绪功能、记忆功能的边缘系统;最后才是跟语言、思维、自控有关的新皮层 。 虽然这个假说有过度简化的地方 , 但其所揭示的现象确有其事:情绪会先于思维出现 , 情绪也会干扰我们的思考和自控力 。
处于强烈的情绪之中 , 比如极度愤怒时 , 我们是很难听得进道理的 。
生气的时候 , 我们多数是在害怕不被爱
虽然生气的人看起来强势又蛮横 , 他们可能唠叨不讲理、批评攻击、追赶纠缠、锲而不舍、永不示弱 , 但其实 , 他们的内在可能并没有这么强硬 。
情绪聚焦疗法(EFT)认为 , 人们的情绪像一座冰山 , 表露在外的只是一小部分 , 而潜在水下的 , 是深层的害怕、伤心 。 他们害怕被拒绝 , 因为别人的不喜爱而难过 。 冰山的更底层是人天生的依恋需求 , 人们之所以有上层表现出的情绪 , 很可能是因为感受不到与别人稳固的情感连结、害怕自己不被爱 。
依恋是哺乳动物求生存的本能 , 在危急的情况下 , 维持与父母的亲近 , 可以得到父母的照顾和保护 , 得到安抚并降低情绪的激动程度 , 然后重新回复到自认为安全的状态 , 以继续探索外部世界 。 小朋友需要妈妈陪着才能睡着 , 就是想获取安全感 。
而在长大成人之后 , 往往是伴侣替代父母成为我们的安全基地 , 有了安全的成人依恋关系 , 我们就更有自信与安全感去应对外界的挑战 , 更自在地向外探索 。 但如果我们觉得当下的依恋关系不够安全稳固时 , 比如感觉自己被骗了 , 于是感觉不到足够的支持关爱时 , 就可能容易情绪激动 , 害怕、愤怒 , 甚至于超过了脑神经系统可以负荷的程度 , 造成认知功能暂时失调 , 而让情绪成为此刻的主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