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科技世代与人类未来丨TA最爱的是我,还是手机?( 二 )


手机使用者若处于长期刷屏的状态 , 那么 , 基于智能算法、机器学习及深度学习等的手机系统可将用户带入某种信息茧房 。 这种茧房与斯蒂格勒所言的“系统性愚昧”之间有着某种同构性 。 但是技术发展的初衷不是将人类带入愚昧之中 , 而是期望给人类以福祉 。 期望 , 究其本质而言 , 源自心理预期 , 因此 , 隔屏期望 , 善在心间 。
隔屏望善是否可能?
然而 , 期望的实现需要付诸于行动 , 仅仅停留在心间的善依然是不够的 。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用唤醒深藏于艺术世界与诗歌世界中的“思”来走向自我拯救之路 , 并以此来应对技术对人类的全方面冲击 。 这种应对方式因其乡愁、后思以及重技术批判的特质而被诟病 , 但其对技术本质与人之本质的深度揭示却极具价值 。
处于手机屏幕端的人类 , 无论是基于手指滑动的隔屏观望 , 还是基于内心驱动的隔屏期望 , 都是人的本质与技术的本质相互交织的表现 。 特别是在技术充斥的语境下 , 人类一直在力图守护人的本质 , 且这种守护也极为必要 。 面对手机与人类生活的深度关联 , 人类的隔屏观望与期望可谓是通往善 , 但并不是完成了的善 。
当今智能手机以技术化的方式导引着人类行为的导引、潜移默化着人类的价值观与自我的认知等 。 毫无疑问 , 善可以借助手机屏幕进行呈现 , 但这不应该善的真谛 。 因此 , 在智能手机丛林中的人类 , 若要隔屏善 , 则除了观望与期望之外 , 更需要隔屏守望 , 用理性之行与本真之心的联袂去守护善 , 警惕成为林中之鸟而将善遗忘 , 警惕彷徨在林中路上而找不到善的方向 。
我们为什么爱刷手机?
刘永谋(中国人民大学)
从使用手机、沉迷手机到依赖手机 , 刷手机时间占比越来越大 , 使用者对手机的控制程度越来越低 , 手机厂商、各种APP则越来越成功 。 因为没有办法科学地界定出每天使用时间超过多少属于使用过度 , 被夺走手机多久出现何种症状属于不能自控 , “使用”、“沉迷”和“依赖”手机的修辞学意味浓厚 , 更多是传达着情绪上的担忧和道德上的愤懑 。 但地铁上一站 , 人人刷手机 。 假若来个外星人 , 看到人类整齐划一地低着头 , 鸦雀无声地望着手上的闪亮屏幕 , 会不会以为是某种集体宗教仪式 , 或者被某种拥有巨大力量的怪物同时控制?此时 , 很难质疑对手机的沉迷与依赖不存在 。
“真不能怪我”
过度使用手机而不能自控的行为 , 对手机使用者具有不同程度的危害 , 被称为手机依赖 。 手机依赖既引发各种身体疾病如干眼病、颈椎病 , 甚至有说会改变脑灰质密度 , 也导致各种心理疾病如抑郁、智商下降 , 还是某些社会问题的原因 , 如夫妻关系不睦、亲子关系不调、学生厌学等 。 很多人认为 , 作为一种科学概念 , 手机依赖内涵和外延都不清楚 。 然而 , 这并不影响手机依赖被认定为21世纪最常见的非药物依赖之一 。
换言之 , 玩手机过度已经被界定为心理疾病 , 常见于大学生、职院学生和女性——这不是瞎说 , 而是检索诸多研究后的结论——要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女大学生 , 一定要注意——最近发现“银发族”的也易发病 。 在此思路之下 , 可以类比毒品成瘾、酒精成瘾研究手机依赖 , 如程度测量、产生机制和干预方法 , 等等 。 但是 , 究竟是得手机依赖症才爱玩手机 , 还是爱玩手机才得手机依赖症呢?
毒品或酒精成瘾有明确的成瘾物质 , 手机依赖中找不出 。 有研究认为 , 刷手机时大脑会分泌多巴胺 , 让人觉得兴奋和开心 。 不光玩手机、吸毒和喝酒时大脑分泌多巴胺 , 吃饭、服药、吸烟和谈恋爱也会调动多巴胺反应中心 。 所以 , 将多巴胺界定为成瘾物质 , 和说刷手机开心是因为爱刷手机一样 , 没有太多意义 。
晚上刷手机不睡 , 有人说是因为手机蓝光抑制松果体分泌褪黑素 , 让人睡不着 。 手机屏幕夜间模式减少了蓝光 , 人是不是就不爱玩手机了?再一个 , 蓝光让你睡不着 , 不能干点别的吗?人开着灯不容易睡着 , 和手机蓝光多是同样道理 。 问题是:你会关灯睡觉 , 为什么不关手机睡觉呢?
还有人找到技术的原因 , 可以分为两类:手机技术太好 , 或者太坏 。 太好派说 , 智能手机功能强大 , 使用太方便 , 想干啥干啥 。 技术太好 , 你就不停刷手机啊?好的技术不止手机吧 , 为什么独独爱刷手机呢?太坏派说 , 智能手机设计故意让人上瘾 , 刷手机的毛病是设计者害的 。 奈斯比特认为 , 让人依赖加深是高科技的重要特征 , 称之为“科技上瘾区的扩张” 。 从广义上说 , 改善用户体验的设计都催生技术上瘾 , 很难区别有害的上瘾设计和增加用户粘度的优化设计 。 并且 , 面对上瘾性智能手机 , 使用者不能自决或拒绝吗?
当然 , 可以发现沉迷手机的社会原因 。 一个美国同事在美国不用手机 , 有事发电子邮件 , 在北京不得不买个手机 , 因为很多事情比如办银行卡必须填手机号 。 当然 , 买了手机可以只打电话 , 可听说他买了手机 , 大家都让他装个微信方便联系 。 这个例子说明: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 , 手机世界与现实世界紧密交织 , 会刺激刷手机行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