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如果情绪是一门生意( 五 )


对于内容产品而言 , 找对情绪共鸣点是致富的关键 。
虽然鲁迅曾说:“世人的悲欢并不相通 , 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 ”
但是互联网为这种世人的悲欢相通营造了很大的假象 , 使人认为喜怒哀乐是容易获得的 , 即使是抑郁症的人 , 也可能在同样抑郁的群体里找到一丝慰藉 。
一开始 , 这些现象并不是坏事 , 试想 , 生活中难以疏解的情绪 , 到了互联网上 , 都能得到暂时的缓解 , 实乃一大发明 。
后来 , 这些相通的“悲欢”开始变味 , 变成排斥异己的统一体 , 到此时 , 情绪已经成为赚钱的工具 。
资本很乐意看到用户们为了消遣寂寞或舒缓心情 , 陷入无边的精神上瘾 。 正所谓一时嗑糖一时爽 , 一直嗑糖一直爽 。
不用怀疑 , 无论业界如何批判没营养的网剧、电影和短视频内容 , 它们都还会继续壮大 , 需求就是硬道理 。
但李子柒的出现 , 似乎也在告诉市场 , 有时候用户也需要一些更精致、有情怀的东西 。 在她的视频下 , 即使是欢喜也变得相对饱满和平和 , 远离了喧嚣浮躁的快乐后 , 人们才更容易看见真正的内心所求 。
薯片可乐不能当饭吃 , 精神产品也是同样的道理 , 没有核心内涵的内容生产 , 只是快餐而已 。
诚然 , 现代社会 , 人们能从网络和社交平台轻易获取情绪内容 , 但人们却在怀念过去 , 怀念那个更容易小确幸的时代 。
情绪如果有限额 , 大概每看完一部虐文(悲剧)就消耗一点 , 每刷一次短视频再消耗一点 , 哭哭笑笑之间 , 情绪敏感度直降为零 。
社区圈层化或许是一个很好的开头 , 人们在这里可以找到自己的圈子 , 即便这个圈子在外界看来有些鄙夷 。
快手或许是一个比较合适的例子 , 细数粉丝量在1000万以上的用户 , 不少只是普通人 , 然而他们的视频你我或许永远不会刷到 , 因为不是彼此的“菜” , 甚至一时半会儿难以明白他们火的点在哪儿 。
但这也是圈层化的好处 , 让每个人都有表达的空间和余地 , 换言之 , 情绪有处可去 。
不上网的时候 , 人很难相信世界上有那么多和自己相差极大的人 , 只有到了网上 , 才发现 , 很多人终究不是一个世界 。
在网络中回归自己的世界 , 实在很难 , 但并不代表不可能 , 只要切记人类的悲欢从来就不相通 , 而相通也从来不是目的 。
将情绪作为赚钱的手段 , 不算高明 , 最高明的还是在于情绪运营 。
所以 , 运营商们最应当做的 , 并不是如何让人们的悲欢都相通 , 而是应该思考如何让人们的悲欢都有处可去 。
真正影响个体的 , 从来不是内容在讲什么 , 而是内容到底能给带观者什么样的情绪 。
批判低质内容不是目的 , 将原子化的人二次分割为喜怒哀乐愁的版块 , 才真的细思极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