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这支部队创下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转战千里中原突围( 三 )


这当然是为了迷惑敌人 , 掩护主力向西突围 。 事实上 , 敌人预判的中原军区突围方向就是东边 , 皮定均是在给敌人的预判增加“准确性” 。
据皮定均回忆 , 国民党军对中原解放区的包围 , 主力布置在东、南、北三个方向 , 仅在一旅正面商城潢川一线 , 就猬集了4个正规军和3个保安团、3个民团 , 并在一旅阵地的东南面构筑工事 , 构筑了纵深二三十里的封锁区 , 又在东北面的潢川平原留一缺口 , 妄图诱使突围的中原军区部队进入陷阱 。
中原军区司令员李先念 , 原是军区主力新四军五师师长 。 中原军区的东面 , 是由新四军开辟的华中解放区 。 敌人认为李先念部如果突围 , 自然会向新四军靠拢 。 但中原军区却反其道而行之 , 将突围方向选在了西边 。
一纵一旅 , 驻扎在中原军区各部队的最东面 , 在主力决定向西突围的决策下 , 一旅自然而然地要承担起断后掩护的任务 。
这样的任务 , 注定是危险和艰难的 , 很可能会是一个悲壮的结局 。 曾经感动无数人的电影《集结号》 , 讲述的就是一支悲壮的断后部队 。
公平地说 , 《集结号》是一部精彩的战争大片 , 制作精良 , 场面震撼 , 情节动人 。 但是恰恰在“集结号”这个贯穿电影的情节上 , 犯了个军事常识错误 , 完全凭空杜撰 。
用集结号通知撤退的方式在战争中是不现实的 。 号声最多能传几公里 , 且不说能不能保证让掩护部队听到 , 就算听到了 , 敌人也能听到 , 阻击就失去了意义 。
战争讲究系统和精确 , 真正给部队下达阻击掩护这样的危险任务 , 一般会明确撤退时间 。 就像王树声给皮定均、徐子荣下达任务一样:三天后 , 主力越过平汉线 , 一旅自行选择突围方向 。
更不符合史实的是 , 电影中团长许诺的集结号压根没吹 , 让“中野独二师一三九团三营九连连长谷子地”负屈半生 。 在我军军史上 , 没有一项命令的执行、任务的完成 , 是靠这种谎言换来的 。
一旅执行的任务 , 和《集结号》中九连的任务别无二致 , 近乎“丢卒保车” 。 危险是心知肚明的 , 但王树声下达的任务很明确 , 皮定均和徐子荣接受任务没有任何犹豫——这才是人民军队真正执行命令的样子 。
同时 , 一旅也不是“丢卒保车”的“弃子” 。 中原军区选择一旅承担掩护任务 , 不是舍弃 , 而是相信他们有完成任务的能力 。
一旅的确是支兵强将勇、可堪大任的队伍 。
当时的一旅诞生还不到两年 , 其前身是1944年9月组建的豫西抗日先遣支队 。 太行军区为开辟豫西根据地 , 给豫西抗日先遣支队抽调了最好的人员和武器 , 支队所有营以上干部都是经过长征的红军老战士 。 战士也是经过严格挑选的觉悟高、身体强的 , 武器装备也是比较精良 。 抗战胜利后 , 先遣支队南下桐柏山区 , 与新四军第五师会合 , 不久改编为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1旅 , 下辖3个团 , 总兵力六千余人 。
因为当时部队除了番号 , 还有以首长之名冠名的习惯 , 所以一旅也常被称为“皮旅” 。 不过 , “皮旅”之名真正叫响 , 还要等到他们完成那次堪称神奇的突围战之后 。
皮旅旅长皮定均 , 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 1931年入党 , 参加了开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川陕边区的斗争 。 1935年参加红四方面军长征 。 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八路军一二九师特务团团长、太行军区分区司令员 , 身经百战 , 屡立战功 。 皮定均的外号“皮老虎”“皮猴子” , 足见其有勇有谋 。
阻击敌人三天 , 对皮旅来说并不难 , 但是完成掩护主力任务后 , 身陷虎穴的就只剩皮旅孤军 , 他们如何突围求生呢?
追随主力向西的计划在旅党委会上被第一个否决 。 理由很简单 , 那样势必把敌人全部引向西 , 这对主力极为不利 , 而且把自身置于30万敌军的围追堵截之中 , 有被前后夹击的危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