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这支部队创下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转战千里中原突围( 二 )


且不说国民党军大兵压境 , 如此狭小的空间 , 根本不足以保证中原军区6万部队的后勤供应 。 中原军区各部 , 时常面临“给养已到无米无炊程度” 。 据时任中原军区第13旅宣传干事的马焰回忆 , 军区政委郑位三曾经这样总结当时的困境:兵力不够用 , 财力养不活 , 打又打不赢 , 走也走不脱 。
其实 , 如果中原军区的部队想“走” , 早就能突围了 。 但他们还不能走 , 他们每坚持一天 , 就多牵制国民党30万军队一天 , 为华东、华北、东北等解放区做好反内战准备 , 赢得宝贵时间 。
到了1946年6月 , 内战已经一触即发 , 深陷虎穴的中原军区终于等到了突围的命令 。 6月23日 , 党中央电复中原军区:“同意立即突围 , 愈快愈好 , 不要有任何顾虑 , 生存第一 , 胜利第一 。 ”
中央的突围命令还没有传达到旅级 , 但皮定均和徐子荣已经嗅到了大战在即的味道 。 见到纵队司令王树声 , 顾不上寒暄、客套 , 皮定均第一句话就是:“司令员 , 决定了吗?”
王树声点点头 , 随即递给他一份中央和中原局的电报指示 , 大意是 , 蒋介石决心挑起内战 , 下令于6月26日向我中原部队发动总攻 。 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歼”阴谋 , 中原局根据中央指示 , 决定主力突围到陕甘宁边区 , 留下一支精干、坚强的部队作掩护 , 以保障主力突围右侧安全 。
王树声说:“你们一旅在豫西单独活动一年多 , 有独立作战经验 , 由你们来执行这一掩护任务是比较恰当的 。 经纵队党委讨论决定并经军区党委批准 , 把这个任务交给你们来完成 。 ”
皮定均在回忆录中 , 把这个任务称之为“党交给我们最艰巨最重大的任务” 。 但是任何人都明白 , “最艰巨最重大”也意味着“最危险” , 王树声交待任务时 , 语气不无凝重:主力明晚开始向西突围 , 一旅想办法拖住敌人 。 三天后 , 等主力越过平汉线 , 一旅自行选择突围方向 。
没有任何犹豫 , 皮定均和徐子荣齐声回答:“请首长放心 , 我们坚决完成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 , 皮定均曾多次回忆领受掩护任务的这段经历 , 在他的回忆录中 , 还有闲情逸致描述返程时“夜雨初晴的山区 , 空气分外凉爽清新 , 沁人肺腑 。 ”但是有一个返程时的细节 , 他从未提过 。
上世纪80年代 , 皮定均已经逝世十余年 , 军旅作家张凤雏为将军作传 , 采访到了皮定均当时的警卫员赵元福 。 赵元福回忆 , 王树声和纵队政委戴季英一同送皮、徐往外走时 , 王树声声音压低:“旅的几个干部 , 每人要准备一套便服 。 关键时刻可以换装 。 ”
便服 , 是为最坏情况所做的准备——如果一旅突围无望 , 换上便服 , 化装成老百姓 , 还有一丝逃生的机会 。 无论是王树声还是皮定均、徐子荣 , 都想到了这种可能 。 而且以当时的形势推断 , 最坏的情况有极大概率成为现实 。
赵元福回忆 , 王树声讲这话时 , 皮、徐俩首长沉默无语 , 也没有回应 。 他们并骑而行返回时 , 赵元福清晰地听到了皮、徐两位首长骑在马上的对话:
“我们不准备便衣 。 ”皮定均说 。
“对 , 我们要和同志们在一起 。 ”徐子荣答 。
向东突围
北京日报客户端|这支部队创下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转战千里中原突围
文章图片
1949年渡江战役前夕 , 皮定均亲临江边察看地形 。皮定均和徐子荣回到白雀园时已是深夜 , 稍微眯了一觉 , 25日一早 , 马上召开旅党委会议 , 制订作战计划 。
皮定均布置一团、二团向东、东南、东北方向移动 , 摆出与敌决战姿态 。 同时 , 前沿阵地部队加固工事 , 却要抽出一部分部队 , 趁夜向西移动 , 等天亮后再转回头 , 大张旗鼓地向东 。 看上去 , 向东进发的部队连绵不断 , 一副重兵东进之势 。 为了加强诱敌效果 , 皮定均还派出侦察员化装成老百姓 , 到敌人那里去偷看工事 , 到敌后察看地形 , 并向当地人打听进入大别山的路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