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这支部队创下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转战千里中原突围( 六 )


29日 , 皮旅轻松地跨过小界岭封锁线 , 行踪却被整编第七十二师侦知 。 他们马上像嗅到了血腥味的猎狗一样追了上来 。
但是 , 皮旅已经踏入大别山区 , 在这里比行军、拼速度 , 国民党军怎是对手 。 6月30日 , “皮旅”顺着大别山脊梁 , 飞兵东进 , 来到河南商城县境瓦西坪村 。 刚想进村休息 , 枪声夹杂着手榴弹的爆炸声忽然在村东的大山上响了起来 。 通信员急报:“侦察连与敌人遭遇了!”
皮定均的手上 , 连一张军事地图都没有 , 只有一份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袖珍地图 。 多亏他自幼生于大别山 , 又在长年的战争中练就对地形地貌的极端敏感 。 参照着袖珍地图 , 从行程、方向和这座山的高度来推测 , 村东高耸入云的大山应该是地图上标明的高达1900米的大牛山了 。
位于瓦西坪村西南的大牛山 , 是鄂豫皖三省的交通咽喉 , 也是皮旅由河南东进安徽的必经之地 。 尾随之敌尚不能确定是否摆脱 , 在这里遭遇阻击 , 不能不担心敌人前后夹击 。
久经沙场的皮定均 , 从杂乱的枪声里判断出敌人是仓促开火 , 应该也是刚到不久 。
“像撕布一样把它撕开 , 动作要快要猛!”这是皮定均向一团团长王诚汉下达的命令 。 王诚汉晚年回忆 , 当时皮定均铁青着脸 , 语气坚决、严肃 , 他还特意向王诚汉交代说:“把情况告诉部队 , 不打开这条道 , 别处无路可走 。 ”王诚汉立即明白 , 这是破釜沉舟的“死命令” 。
一团有“老虎团”之称 , 进攻当真势如猛虎 。 皮定均在回忆录中对这场战斗有着非常生动而又直观的描写:“他们冲进密林 , 飞上山岗 , 一霎间 , 枪炮声、喊杀声如巨雷滚动在山谷里 。 敌人哪里是我们的对手!怎能阻挡这股奋勇的锐气?从我们组织攻击、到发起战斗到攻上山顶 , 前后不到两个钟点 , 敌人就彻底垮下去了 。 ”
此战之后 , 皮定均在他的日记中写道:“这一天 , 我们越过自抗战以来第一个最高峰……这天的行动是我旅突围以来最困难的 , 用这最困难的行动纪念党的生日 。 ”
说到“突围以来最困难” , 皮定均的结论下得早了 。 在接下来的20天里 , 他们还有上千里的征程 , 前有堵截、后有追兵是每天都要面对的困境 , 类似突破大牛山的惊险战斗 , 还要经历几次 。
“漫水飘来千笠寺 , 青风吹去万人愁 。 ”这是皮定均日记中记下的一座古庙大门前的对联 。 那天是7月10日中午 , 皮旅到达一个山中小镇 , 原本计划着能够休整一下 。 皮定均看到这副对联 , 就和庙里的僧人攀谈起来 。 一谈之下 , 皮定均当即下令:部队马上开火做饭 , 哪个连队吃完哪个先走 , 尽快占领青风岭 。
原来 , 对联中的“青风”“万人愁”都是山名 , 距离小镇不过一二十里路 , 又是东进的必经之路 。 皮定均对前行路上的每一处险要之地都留足了警惕之心 。
果然 , 前锋部队行至青峰岭下 , 就与半山腰上的国民党军发生了交火 。 紧接着传来的情报更让人心焦 , 有两个师的敌人正在尾随而来 。
观察了一下地形 , 皮定均发现 , 前面的守敌只在半山腰 , 居高临下堵住了路 。 直接正面进攻的话 , 势必伤亡很大 。 皮旅这回拿出了两个主力团 , 一团正面佯攻 , 二团从右翼轻装上山 , 迂回敌人侧后 。
二团上山的地方是一片几丈高的峭壁 , 山腰里灌木密如梳篦 , 根本没有路可走 。 战士们用绑腿吊上峭壁 , 用砍柴刀、刺刀劈开通路 , 艰难地向上攀爬 。
二团团长钟发生后来曾回忆 , 皮旅长对我们的进攻高度重视 , 连续三次派人来督战 。 第一次 , 派一个通讯员来问:“前面情况怎么样?”第二次 , 派了作战科副科长晏明鳌 , 传达了他的命令:“快攻上去 , 否则有覆没的危险 。 ”第三次 , 干脆是副旅长方升普来了 。
一小时 , 二团终于在山顶出现 。 接下来的一幕 , 便是皮定均举着望远镜看到的情景:“一路冲锋队伍的前面 , 几个机枪射手平端着机枪 , 迈着大步 , 边走边扫射;另一路的战士们同时甩出一排手榴弹 , 随着巨响和升起的浓烟 , 喊着惊天动地的杀声 , 冲进敌群 , 展开了白刃格斗 。 这时 , 一团官兵也从正面石板道直冲山顶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