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芙妮宣布彻底退出实体零售:业绩节节败退,去年日均关店近7家


【|达芙妮宣布彻底退出实体零售:业绩节节败退,去年日均关店近7家】
|达芙妮宣布彻底退出实体零售:业绩节节败退,去年日均关店近7家
本文插图

一代“鞋王”即将落幕?
8月25日 , 达芙妮国际再次交出亏损成绩单 。 财报显示 , 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六个月 , 达芙妮实现营业额2.12亿港元 , 同比减少85%;股东应占溢利虽增长64% , 但仍亏损1.41亿港元 。
与此同时 , 达芙妮宣布 , 将彻底退出中高档品牌的实体零售业务(包括中国大陆及台湾市场) , 关闭旗下所有其他品牌业务销售点 。
达芙妮创建于1990年 , 主要从事制造及销售女鞋 , 曾连续5年荣登内地女鞋第一品牌 , 市场占有率更接近两成 。 2012年门店数量达到峰值 , 共有各种品牌店铺6881间 。 也正是这一年 , 达芙妮销售收入达到105.29亿港元 , 公司控股股东应占利润达到9.56亿港元 。
但好景不长 , 由庞大的门店数量带来的经营压力随之逐渐浮现 。 据中国商网 , 一方面 , 租金和销售费用逐年高涨 , 自2012年起 , 销售费用几乎占到销售收入的一半;另外 , 存货走高 , 2013年销售收入104.47亿港元 , 存货达到26.43亿港元 , 加上218天的周转天数 , 资金占压惊人 。 人工成本更是不断走高 , 从历年公开的财报来看 , 2009年员工人数2.1万时 , 工资福利6.7亿港元 , 到2015年员工减少到1.8万人 , 工资福利却达到13.3亿港元 , 人工成本接近翻番 。
由此 , 达芙妮走上了下坡路 。 2013年 , 达芙妮营收和股东应占溢利同比双双下滑 。 2015年 , 这家昔日的“鞋王”在连续两年“滞涨”后遭到了近十年来的首次亏损 , 净利同比下滑超300% , 公司持有人应占亏损额为3.79亿港元 。 2016-2019年 , 达芙妮分别亏损8.19亿港元、7.34亿港元、9.94亿港元、10.7亿港元 。 五年期间 , 共计亏损近40亿港元 。
伴随业绩下滑 , 达芙妮门店也大幅减少 。 相关年报显示 , 自2015年起近五年内 , 达芙妮逐年关闭了827家、1030家、1064家、1016家和2395家实体店 , 年均关店数目高达1256家 , 在2019年起日均关店近7家 。
今年上半年 , 达芙妮的核心品牌业务净关闭67个销售点 , 其中包括24家直营/联营店和43家加盟店 。 截止2020年6月30日 , 达芙妮的实体销售店关停至剩余293家 , 较去年同期的2208家门店数大幅削减将近九成 。
面对持续亏损、门店锐减的窘境 , 达芙妮也在寻求转变 。 不仅打折清理库存 , 升级品牌 , 向电商转型 , 同时也开始走向“轻资产”模式 。 2019年4月 , 达芙妮着手进行供应链方面的轻资产转型 , 并借助苏宁物流的“智能供应链”系统 , 建设一个虚拟的“中央鞋柜” , 实现商品在全国网络的布局 。
此外 , 达芙妮还在产品中引入运动元素 , 并于2019年9月发布公告称 , 引入运动品牌361度、KAPPA母公司中国动向的高管韩炳祖 , 以寻求运动业务变革 。 受此影响 , 对于运动鞋业务 , 达芙妮在公告中称 , 本集团积极进行产品升级 , 进一步增加运动休闲品类的占比 , 以把握运动休闲的市场潜力 , 并吸引更多年轻时尚的消费者 , 开拓更多消费客群 。
不过 , 据云掌财经 , 在快消品新零售专家鲍跃忠看来 , 对于企业而言 , 转型是一个很复杂的课题 。 从目前来看 , “轻资产”模式并不能挽救达芙妮国际颓势 , 达芙妮需要在营销、产品等方面做出系统性深刻变革 。
对于未来发展规划 , 达芙妮在公告中表示 , 将继续进行“轻资产”业务模式的战略转型 , 重点放在核心品牌业务 , 并关闭旗下所有其他品牌业务销售点 。 目前 , 达芙妮所剩店铺均为核心品牌业务 。
(钛媒体APP编辑萌萌综合自中国商网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