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增长10000倍!深圳40年来究竟做对了什么?

导读:40年前 ,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诞生 , 为刚刚拉开改革开放大幕的中国 , 扩大了走向世界的通道 。 首批四个经济特区中 , 深圳曾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作是“影响最大、建设最好”的经济特区 。40年间 , 它由一个边陲农业县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 , 书写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罕有的奇迹 。 短短40年间 , 深圳特区GDP增长近10000倍 , 人均GDP升至全国城市之首 , 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来 源丨21世纪经济报道(ID:jjbd21)记 者丨李振,王帆编 辑丨张星(文中数据图来自21数据新闻实验室;文案曾静娇、刘巷;设计郑嘉琪、王冰、张佳俊)GDP增长10000倍!深圳40年来究竟做对了什么?
图片来源 / 图虫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一句话 , 让深圳走过了不平凡的40年 。1979年 , 他提出“划出一块地方”创建经济特区;1980年8月 , 深圳便获批成为中国首批经济特区之一 。 激荡40年 , 弹指一挥间 。 深圳特区从一个“小渔村”成长至如今的国际化大都市 。40年来 , 深圳从经济特区 , 发展到自由贸易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之一 , 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 其功能定位也由改革开放初期的“窗口和试验田” , 变为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 。深圳被誉为“影响最大、建设最好的经济特区” 。 用何指标来佐证“建设最好”?1980年 , 深圳GDP仅为2.7亿元 , 人均GDP835元;到了2019年 , 深圳GDP已高达26927亿元 , 人均GDP突破20万元 。 短短40年间 , 深圳特区GDP增长近10000倍 , 人均GDP升至全国城市之首 , 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全球5400多个经济特区 , 没有一个特区能像深圳一样长期保持高速增长——40年来 , 深圳GDP的增长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9倍、全国的1.8倍 。 这意味着 , 过去40年世界每向前一步 , 深圳特区就跨越了近五步 。不止于此 , 最近揭晓的《财富》世界500强中 , 有8家企业来自深圳 。 21世纪经济研究院日前发布的《2020年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报告》也显示 , 深圳摘得综合绩效、协调发展、绿色发展三个单项冠军 , 高质量发展总得分位列全国第一 。GDP增长10000倍!深圳40年来究竟做对了什么?
深圳特区成绩斐然背后 , 绝非简单的“一特就灵” , 而是其40年不懈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勇气与锐气 , 深圳奇迹恰恰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 站在40年的新起点探究特区成长密码 , 意义不仅在于解开特区经济持续高增长之谜 , 更在于特区如何整装再出发 , 承担起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双重使命 。首吃螃蟹1979年 , 时任交通部第四航务工程局二处四队副队长的倪鹤安 , 和100多名队友奔赴深圳蛇口 , 成为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园区的首批建设者 。 倪鹤安的第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炸山开路 , 移走蛇口五湾和六湾之间一座拦路山头 。经过商讨 , 蛇口工业区指挥部提出了采用集群爆破施工法 , 负责施工作业的重任落在了四队身上 , 倪鹤安亲自按下了爆破电钮 。 随着第一声开山炮在蛇口响起 , 南粤大地一夜之间沸腾起来 , 挖土机昼夜轰鸣 , 拉开了大规模经济开发的序幕 。从工业一路到工业九路 , 从太子路到海上世界 , 蛇口工业区至今依然遗留着改革开放时的印记 。 蛇口虽小 , 但作为深圳特区先行者 , 这里开创了众多“全国第一” 。成立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股份有限公司 , 开创定额超产奖励制度 , 第一次以工程招标的方式管理工程 , 实现职工住宅商品化 , 在全国招聘人才 , 率先实行全员合同制 , 号召建立全国第一家企业法人股份制商业银行及第一家由企业创办的商业保险机构 。实际上 , 早期从蛇口工业区孕育、起步的一大批企业 , 早已成长为享誉全球的知名代表 , 如招商银行、平安保险、中集集团、金蝶……不止蛇口 , 首吃螃蟹的基因还渗透到了深圳特区发展的方方面面 , 成立深圳证券交易所(下称“深交所”)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 深交所主要筹建者之一、原副总经理禹国刚回忆 , 深交所诞生之日就冒着违规的巨大风险 , 他形象地将其比喻为“先生小孩后拿出生证” 。原来 , 1990年5月 , 深交所筹备组去北京报批开市事宜 , 并未领到“出生证”;在时任深圳市委书记李灏等人的拍板下 , 深交所于1990年12月1日在全国率先开始集中交易;直到1991年4月16日 , 经国务院批准才由中国人民银行补了一个“出生证”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曾针对此事问过相关决策者 , 其回应称 , “深圳作为特区就是要胆大敢试 , 这样做无非面临两个结果 , 一个就是中央不同意 , 我就把它关了;第二个就是中央把我骂一顿 , 允许我接着开 。 但无论哪种结果 , 都要试了再说 。 ”就是在如此开创性举措之下 , “吃螃蟹”精神在深圳市场经济的实践中逐步深化 , 贯穿了整个40年 。仅以住房制度改革为例 , 1980年 , 深圳开始建设东湖丽苑 , 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个商品房小区;1987年 , 深圳敲响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地拍卖“第一槌”;如今 , 深圳在2018年又启动了“二次房改” , 提出到2035年 , 新增建设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赁住房总量不少于100万套 , 超出商品房的供应量 。从“三来一补”到“三新一高”自蛇口工业区设立出口加工区开始 , 深圳特区就凭借廉价劳动力、土地的比较优势 , 吸引了一大批港资进入 , 包括第一家引进来的酒店、第一座引进的加工厂等 , 迅速打开了特区对外开放的局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