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风情才子,半生世外高僧,他是世间真正的传奇

半生风情才子,半生世外高僧,他是世间真正的传奇
半生风情才子,半生世外高僧,他是世间真正的传奇。长亭外 , 古道边 , 芳草碧连天 。 晚风拂柳笛声残 ,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 地之角 , 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 , 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 , 古道边 , 芳草碧连天 。 问君此去几时还 , 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 , 地之角 ,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 , 今宵别梦寒 。
这《送别》的歌大都中国人都听过 , 唱过 。 歌词清新淡雅 , 情真意挚 , 凄美柔婉, , 历经百年 , 依然是送别诗中的不二经典 。它的作者就是李叔同 , 在中国百年的文化史中 , 被公认的通才和奇才 。无论音乐、戏剧、书法、绘画、诗词皆是一流 , 堪称全才大师 , 中国现代艺术的鼻祖 , 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艺术巨匠 。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 , 最早将油画、钢琴、话剧引入中国 ,擅长书法、诗词、丹青、音律、金石 , 在当时是整个学术界神一般的存在 。但是在盛名抵达巅峰之际 , 他却选择抛妻弃子 , 遁入空门 , 从此苦修半生 。 留给世人难以揣测的玄迷 。半生风情才子,半生世外高僧,他是世间真正的传奇。民国风流人物:李叔同为什么出家(上)
半生风情才子,半生世外高僧,他是世间真正的传奇
现代人认为 , 信佛修佛的人 , 多是因遭遇不幸 , 或姻恋失败 , 或是要解决身体疾病 , 所以李叔同的出家原因 , 百年来众说纷纭 。 人们无法理解 , 正值事业巅峰、一生富贵的他 , 为什么要义无反顾遁入空门?早慧的“神童”1880年9月23日 , 李叔同生于天津名门望族 。 他降生之日 , 一只喜鹊口衔松枝送至产房内 , 人们都说这是佛赐祥瑞 。 其父李筱楼当时已是68岁 , 老来得子 , 非常高兴 , 给他起名文涛 , 字叔同 , 他排行第三 , 小字三郎 。 李叔同的母亲王氏 , 是李筱楼的五姨太 , 当时是20岁 。李叔同的父母都信佛 。 李筱楼名世珍 , 祖籍浙江嘉兴 , 曾中头名进士 , 与李鸿章、吴汝伦并称清朝三大才子 。 他官至吏部主事 , 致仕后经营盐业、兴办银庄 , 终成津门巨富 , 与当朝仕宦多有往来 。 晚年李筱楼尊崇王阳明理学 , 信仰禅宗佛学 。 他乐善好施 , 曾创办慈善救济团体 , 开办义学 , 有“李善人”之称 。幼年李叔同即受佛教薰染 , 5岁时 , 家里延请高僧为病重的父亲诵《金刚经》 , 唯李叔同能入内室 , 与其父同聆佛法 。李筱楼死后 , 李鸿章亲自为其祭仪点主 。 灵柩在家停放七日 , 众多和尚昼夜诵经 , 此事给小叔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 幼时他与弟弟的游戏 , 便是学和尚做法事 , “两个人都用夹被或床罩当袈裟 , 在屋里或炕上念佛玩 。 ”李叔同的大娘郭氏及长嫂 , 也是虔诚的佛教徒 , 曾教叔同念诵《大悲咒》等佛经 。聪慧异人的李叔同 , 学舌时就跟着老父摇头晃脑地背诵对联了;6、7岁时 , 他攻读《昭明文选》 , 琅琅成诵;8岁读四书五经 , 他过目不忘;13岁临摹历朝名家碑帖 , 他就以篆刻和书法闻名 , 被人称作“神童” 。半生风情才子,半生世外高僧,他是世间真正的传奇
李叔同早期书法 。 (公有领域)然而 , 人生的苦空 , 李叔同过早就感受到了 。 15岁时 , 他就写下:人生犹如西山日 , 富贵终如瓦上霜 。16岁 , 李叔同考入辅仁学院学习八股文 。 枯燥的八股他写得文采斐然 , 常得嘉奖 。 八股文章试卷格式严谨 , 文字必须写进印好的方格之内 , 但文思泉涌的李叔同 , 书难尽意 , 便觉纸短文长 , 常常一格之中夹写两字 , 于是就有了“李双行”的外号 。 当时他还师从名家学习传统的诗词及篆刻方法 。少年的李叔同比较叛逆 。 他沉迷当时被称为“贱业”的戏曲 , 喜欢唱戏、客串 , 还为心仪的坤伶捧场 , 甚至陷入迷恋而未果 。18岁时 , 李叔同与门当户对的俞家女成婚 。 这是母亲为他聘娶的天津茶商之女 , 后为他生下三个儿子(一子夭折) 。当时的社会风气认为 , 传统文化难以立国 , 受此影响 , 李叔同仰慕西方的思想和技术 。 哥哥从家产中拨出巨资供其置家 , 李叔同首先就买了一架昂贵的钢琴 。维新变法时 , 李叔同无比兴奋 , 刻下“南海康梁是吾师”的印章 , 以表其志 。 变法失败后 , 他一度被怀疑为同党 。 1898年10月 , 李叔同带着母亲与家眷迁居上海 , 租住在法租界 。半生风情才子,半生世外高僧,他是世间真正的传奇
李叔同篆刻作品 。 (公有领域)“二十文章惊海内”到上海以后 , 这位19岁的津门才子 , 以年少鲜有的才华及桀骜不羁 , 很快驰名上海滩 。 每写文章 , 他必定“技惊四座” 。多年以后 , 李叔同以一句“二十文章惊海内 , 毕竟空谈何有”概括了这个时期的状态 。他与上海新学界的领袖人物许幻园、文人袁希濂、儒医蔡小香、名士张小楼 , 结成“天涯五友” 。 这志趣相投的五人 , 相互酬唱 , 宣扬民权思想 , 品茗论艺 , 沉浸在琴棋书画、风花雪月之中 , 享受着风流倜傥的快意人生 。1901年 , 李叔同考入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 , 就读经济特科班 , 与黄炎培等人师从蔡元培 。 南洋公学的办学特点是中体西用 , 他接受了较系统的儒家经典教育 , 也吸纳西方文化 。 他的英文成绩是甲等 , 被评为“口齿清楚 , 文法娴熟” , 对日文他也略有掌握 。当时李叔同最喜法学 , 曾写过名为“论强国对弱国不守公法之关系”的论文 , 读书时期还翻译了法学著作《法学门径书》和《国际私法》 , 两本书出版后在当时影响很大 。期间 , 李叔同曾报名应试科举 , 答卷针砭时弊 , 自然名落孙山 。 三场均未考中 , 仍回南洋公学就读 。1902年罢课风潮 , 蔡元培辞职 , 为了支持学潮 , 李叔同等很多同学都主动退学 。 后来他参加了“沪学会” , 开办补习科 , 举行演说会 , 提倡移风易俗 , 探讨所谓“新文化、新伦理、新道德” 。1905年李叔同创作《祖国歌》 , 一经发表即风靡大江南北 , 广为传唱 。 之后他出版了《国学唱歌集》 , 以《诗经》、《离骚》、唐宋诗词等为歌词 , 富有传统文化内涵 , 显示了他深厚的“国学”底蕴 。李叔同宣传男女婚姻自主的思想 , 编写了《文野婚姻新戏剧本》;他将新思想新知识融入戏曲 , 创作了《黄天霸》等京剧戏目 。 他亲自上场 , 从小生唱到老生 , 赢得满堂喝采;他与上海书画名家一起办《书画报》 , 名声大振 , 成为上海的书画名流 。丰子恺描述过当时李叔同在上海模样:“丝绒碗帽 , 正中缀一方白玉 , 曲襟背心 , 花缎袍子 , 后面挂着胖辫子 , 底下缎带扎脚管 , 双梁厚底鞋子 , 头抬得很高 , 英俊之气 , 流露于眉目间 。 ”“问何如声色将情寄 , 休怒骂 , 且游戏 。 ”这是李叔同对自己当时状态的写照 。 这位富家公子哥 , 家在上海有钱庄 , 出手阔绰 , 年少轻狂 。 除与文人往来 , 还常与歌郎、艺妓交际 , 为之写歌赋诗 , 极具纨绔之风 。烟花柳巷 , 声色犬马 , 这种寄情声色的游戏人生 , 虽如鱼得水 , 他自己也是有担忧的 , 22岁的李叔同写信给许幻园:“终日花丛征逐 , 致迷不返 , 将来结局 , 正自可虑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