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城:文化不是味精
阿城习惯上 , 我们觉得文化好像就是知识的意思 。 最开始 , 说一个人有文化 , 就是说他识字 , 让大家都识字 , 就叫普及文化;现在的文化程度 , 是说一个人的学历情况 。对文化这个词的另一类理解 , 是泛指经验和习惯 , 做什么事情 , 各行各业都可以说自己形成了文化 。 按照地域 , 各地都有饮食文化:粤菜文化 , 鲁菜文化 , 川菜当然更是文化 , 还有火锅文化和麻辣烫文化 。 喝茶有茶文化 , 喝酒有酒文化 , 那么吃粽子 , 也该有粽子文化了 , 于是 , 关于粽子里该放枣还是该放肉的辩论 , 好像就是文化争议了 。 何况 , 连在夜市上卖油炸臭豆腐 , 宣传口号也是“传承中华传统臭豆腐文化” 。按照书中的说法 , 用起文化这个词来 , 像做菜放味精 , 频繁到了滥用的地步 。 文化这个词 , 泛滥到了这个程度 , 是不是有点儿开始不对劲了?那么 , 文化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它究竟有什么样的形式和作用?▍文化不是文明文化是一个非常大的命题 , 人类创造了文化 , 文化又制约着人类 。文化就是用规范的、文明的方式维系人际之间、利益体之间的关系 , 文化在社会中发挥着维持稳定的基础作用 。文化这个词有很多种定义 , 阿城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 , 是指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的一种关系 。 所以 , 文化是个大概念 , 既不等同于知识 , 也不等于各行各业对自己的修饰 。 关于像使用味精一样滥用文化这个词的做法 , 阿城觉得 , 最不恰当的例子就是“军事文化” , 因为与文化的本意完全相反 。 在阿城的观察里 , 文化这种关系 , 含义非常明确 , 就是与冲突斗争的“武化”相对立 。武化产生于文化之前 , 是一种原始的本能关系 。 在二十多年前 , 阿城曾在《收获》杂志上发表了名为《常识与通识》的系列文章 , 其中介绍过诺贝尔奖得主、现代动物行为学之父康拉德·洛伦茨对人类本性的研究 。 现代动物行为学认为 , 人类的本性根源在于动物性 , 其中 , 以攻击性最为重要 。 攻击性是用于侵犯同类、对抗同类的战斗本能 。 这一本性 , 在人类社会中以暴力、掠夺和压迫等形式广泛存在 。 如果对这样的人类本性做后天道德判断 , 那么武无疑代表着恶 。 武化的逻辑就是:只要我的力气大、实力强 , 就可以把你的资源都抢过来 , 你没有办法保护自己 。那么文化呢?就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 , 发展和建立起来的抑制攻击本性的方法 , 通过对社会伦理法则的广泛遵从 , 形成文的关系 , 实现长期和平共存 。 在文化这个词里 , 文字的本意就是花纹 , 引申为人类按照一定规则制定的制度和契约;化字的含义 , 可以参考过去的一句话 , 叫“融化在血液里 , 落实在行动上” , 是说这种东西本来不是血液里有的 , 是后天融入的 。 也就是说 , 文的内容 , 并非人的本能 , 是后天规定出来的 。 文化的过程 , 就是经过化的方式 , 使人类的行为细节 , 包括思想细节 , 都逐渐符合文的要求 。所以 , 一个人有文化 , 并非是说他有知识 , 而是能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处理成文 , 而不是武 。
《阿城文集节选》举例说 , 那时候 , 街道居委会的老太太们是既没有知识又武化的 , 谁家的门都是一把推开就进 , 根本没有敲门征得同意这样文的概念 。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 阿城说 , 他家附近的餐厅告示上写着“本店不打骂顾客” , 我们现在觉得好笑 , 但在那时 , 饭店打骂顾客是常见现象 。 他觉得 , 那个时代的人际和群体之间的关系 , 就是完全的武化 , 以至于有着几千年文化历程的国家 , 曾一度连请、谢谢和对不起 , 都要重新学着去说 。所以说 , 文化在社会中的作用 , 绝不是修饰性的味精 , 而且是维系稳定的基础 , 是人们安身立命的保障 。 这个作用非常明显 , 比如说 , 许多人坐在一个屋子里争论问题 , 如果实行武化的丛林法则 , 争着争着可能会打起来 , 就会有人走不出去了;只有文化的关系 , 才能保证每个人的安全 。2016年迪士尼的热门动画电影《疯狂动物城》里 , 设定了一个所有哺乳动物都进化出高级智能的世界 。 能让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同处一座城市 , 遵守一样的社会规则 , 动物建立了权利平等的关系 , 就是实现了文化关系 。 片子里 , 动物中了“午夜嚎叫”的毒 , 变回自然界里的野兽 , 我们觉得这是退化 , 是因为承认了动物作为社会人的身份 , 这种身份 , 就是文化身份 。 相反 , 我们遇到不懂敲门、随便干扰公共秩序、你看他一眼他就恶狠狠地质问“你瞅啥”的行为 , 会觉得比动画片里的动物难以接受 , 这种不基于种族而是基于观念和行为的认同标准 , 就是文化认同 。说起文化认同 , 我们还常听到文化多元性的说法 。 承认文化多元 , 就是承认国家地区间、民族间的不同文化可以平等交流和共存 。 这就需要区分文化与文明这两个不同概念:文明是人类发展的水平 , 主要包括所积累的经验和科学技术等 , 有统一的价值标准 , 具有程度高低之分 , 是一元性的 。 所谓拿来主义 , 指的是拿来先进文明在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果 。 落后就要挨打 , 也是指军事文明的落后 。 文化则因为不同人群、不同环境 , 拥有不同的风格和特征 , 文化有强势和弱势 , 但不能武断的区分高下 , 也不能生硬移植 。 在多元的人类文化中 , 中国文化具有哪些要素?▍儒家思想的反映中国文化里 , 最显著的因素当然是儒家思想 。 从孔子说起 。 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 , 在他眼里 , 当时的文化局面是“礼坏乐崩” , 已经快要变成糟糕的武化时代了 。 他的理想社会 , 是周代早期的社会 , 因为周初建立了文的制度 , 既有秩序又发展旺盛 。 在儒家的文化构成里 , 最首要的是建立和维护秩序 。 这一秩序以伦理为根本 , 家族内部人人要遵从血缘决定的伦理 , 相应的 , 在政治中就要遵守政治伦理 , 每个人都要依据由所处地位所规定的权利义务行事 。孔子认为重建文化的路径 , 是制礼和作乐 。 礼是文化关系的规范 , 身处不同的社会等级 , 要遵守不同的礼仪 , 不能越雷池半步 。 音乐是实践礼、抑制本性的重要手段 。 孔子时代还是巫术时代 , 孔子反对巫术手段 , 靠音乐来调节人的精神状态 。 我们读《论语》就知道 , 孔子在课堂上 , 总是一边讲课一边弹琴唱歌 , 像脱口秀节目 , 这就是在帮助学生进入听课的精神状态 。中国文化的最明显特点 , 是产生了孝的概念 。 孝在西方语言里几乎找不到对应的单词 。 孝并不是自然本能 , 自然界生存法则很残酷 , 动物一旦衰老 , 就失去了资源分配的资格 。 由儒家提出的孝的概念 , 正是为了抑制这种动物本性 , 建立牢固的秩序 。从社会关系上说 , 当时的孝是一种老年保险制度 , 将后来出现的社会化养老分散到了不同的家庭里去 , 朝廷就可以不具体负担了 。 “人人都有老的时候” , 所以孝这个概念 , 看起来对所有人都有利 , 特别有人情味儿 , 很容易被广泛认同 。 而且孝还能延伸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就将有亲疏、有等级的儒家文化观念潜移默化地推广开了 。在古代 , 孝的义务里包含着对君主的忠诚义务 , 所以皇权乐于使用儒家的文化系统调整社会关系 。 后世观察儒家文化要素 , 发现它们因为早熟而被严重异化 。 特别是宋明时期的儒家 , 将孔子的思想改得面目全非 , 比如 , 被后世反感的“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这样的说法 , 出自宋儒道学家 , 与孔子的孝道无关 。 儒家文化的主要问题 , 是被异化的问题 。▍世俗精神的作用中国文化有艰深的形而上学内容 , 但本质上是世俗性格和世俗精神 。 儒家思想负责着中国的文化秩序 , 世俗精神则负责中国人的生活质量 。 所谓世俗 , 就是专注于现实生活 , 非常迷恋生命 。在小说家余华的代表作《活着》里 , 主人公福贵经过坎坷苦难的一生 , 在晚年失去了支撑他生活的人和信念 , 虽然既没有希望也没有信仰 , 但他仍旧坚韧地活着 。用世俗生活来解读 , 这是理所当然的选择 。 世俗的核心精神 , 就是“好死不如赖活着” 。 中华民族能够在历经千年的灾荒战乱后 , 仍作为一个文化群体延续 , 靠的就是这种世俗精神 。中国世俗精神的主要特点是自我净化:就是用现实的方法 , 来解决现实的问题 。比如 , 劝一个悲痛的寡妇 , 不会说你丈夫上了天堂、往生极乐之类的话 , 而是会说“你哭坏了身体 , 以后可怎么办呢 , 孩子谁来带” , 被劝的人想想还要活下去 , 也就不哭了 。世俗精神 , 决定了中国人从传统到现实都不会沉浸于注重彼岸的宗教信仰 。 许多试图改变中国人精神面貌的外来文化 , 结果是被中国世俗所同化 。比如印度佛教并不承认现世 , 主张离开现实世界 , 到了中国 , 则被改造为通过信佛行善 , 在来世得到更好的生活 。 佛教在日常活动上 , 与道教儒家合流 , 一起服务于中国人的世俗生活 , 人们烧香、拜佛、许愿也都是要求神佛解决现实中的麻烦 。明代来到中国的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 , 遇到中国人问他能不能拜祖先的问题 , 由于他了解中国文化 , 就回答说可以 。 因为他知道 , 如果按照教义回答说不能 , 中国的教徒就会立刻减少 。
推荐阅读
- 不是冤家不聚头
- 没文化受人欺负,没技术也受人欺负
- 约瑟夫-奈狠批特朗普:“对中国强硬”不是一种战略
- 地产人,现在还不是离开的时候
- 我们是不是该将胡言乱语的专家赶下神坛?!
- 山东大学给留学生招25个“陪护”的消息可不是谣言
- 所谓“酒桌文化”
- 1.45 上帝粒子
- 舌尖和胃不是一个概念
- 从歌曲得知,儒家文化在香港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