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日本学者怎样研究“海上丝路”:日本砂糖曾全部从中国进口( 二 )


“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
松浦章指出 , “海上丝绸之路”这一词 , 在日本首次出现在三杉隆敏所著的《探索海上丝绸之路》(1968年)中 。 三上次男为该书撰写了序言 , 认为这条“从中国东南海岸出发 , 跨越东海、印度洋、波斯湾或红海 , 抵达中东诸国的海路”比连接东西方的陆路更为重要 , 并命名其为“海上丝绸之路” 。 三杉探求中国陶瓷器的海上运输问题 , 着眼于被船运至海外特别是土耳其和西欧的中国陶瓷器 , 他从1968年开始频繁地使用这个词 , 在学会上也日渐引人注目 。 此外 , 三上次男将中国瓷器传往西方的路径称为“陶瓷之路” 。 他在著作《陶瓷之路——东西文明接触点的探索》(1969年)一书中提到 , 在埃及开罗南部老城区的福斯塔特(Foustat)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中国陶瓷片 , 这是8-9世纪的唐代陶瓷片以及17世纪的清代中国陶瓷片 。 之后又在东非、阿拉伯半岛、东地中海沿岸、印度、菲律宾等地发现了中国陶瓷文物 , 使他意识到运输大量中国陶瓷的海上贸易之路的存在 。 三杉隆敏通过观察博物馆等地所藏的中国陶瓷 , 结合三上次男通过在埃及等地考古遗迹发现的大量中国陶瓷片 , 明确了连接中国和西方的海上航线——海上丝绸之路的存在 。 于是 , “海上丝绸之路”这一词就在日本学会中固定下来 。
南方都市报|日本学者怎样研究“海上丝路”:日本砂糖曾全部从中国进口
本文插图

松浦章著作之一
1987年日本举办了以《丝绸之路研讨会:探索海上丝绸之路》为题的专题研讨会 , 从中国陶瓷器由海上航线运往西方世界这一角度切入 , 着眼中国瓷器的海上运输来一探海上丝绸之路的究竟 。 海上丝绸之路中备受关注的有海洋、航海、水下考古学、港口、商品、交流等 , 如:港口遗迹、沉船遗迹、海洋文献、中国陶瓷和香料等 。
江户时期的日本 , 在18世纪初期才开始生产国产砂糖 , 所以在19世纪前半期国产砂糖普及全国之前 , 都是从中国进口价格高昂的珍贵砂糖 。 然而 , 中国沿海的广东东北部、福建东南部等地却盛产物美价廉的砂糖 , 因此中国商人们满载低价进购的大量砂糖 , 将其作为完美的“压舱石”运往日本 。 江户时代从日本返航的中国贸易船 , 前半期大量进购日本产的铜 , 但当日本铜的产额减少后 , 就转而进购海鲜料理中大受欢迎的海参、鲍鱼、鱼翅等 , 这些都是大量的压舱物 。 (详见2020年8月23日南方都市报《大家访谈·海上丝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