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宗教信仰|从儒学文化圈到孔子学院,历久弥新的儒家思想是文化自信的底气( 二 )


礼有三本:天地者 , 生之本也;先祖者 , 类(族类)之本也;君师者 , 治之本也 。——《荀子·礼论篇》
为了巩固宗法制度、强调族权及君权不可动摇的等级秩序思想 , 周朝建立了礼乐制度 。对应王、诸侯、卿大夫、士四个统治阶级制定了一整套繁琐而区别明显的礼仪和与之相配合的音乐 。
严格来说 , 礼乐制度是等级制度 , 而非文化制度 。
诸子百家,宗教信仰|从儒学文化圈到孔子学院,历久弥新的儒家思想是文化自信的底气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春秋后期:礼坏乐崩 , 儒家思想应运而生
1、分封制名存实亡 , 礼坏乐崩的局面出现
三年之丧 , 期已久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 , 礼必坏;三年不为乐 , 乐必崩 。——《论语·阳货》
春秋后期 , 各诸侯国实力越来越强 , 而周朝则越来越弱 , 此消彼长之下 , 周朝的分封制已名存实亡 , 郡县制应运而生 , 而以军功授爵的官僚制度也取代了世卿世禄制度 。因此 , 专为分封制、世卿世禄制量身订做的礼乐制度 , 也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
此后 , 各诸侯、卿大夫不再听命于周天子 , 僭用礼乐的现象时有发生 , 世风日下 , 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
“礼崩乐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 , 升级版的“礼乐制度”出现已是势在必然 。
【诸子百家,宗教信仰|从儒学文化圈到孔子学院,历久弥新的儒家思想是文化自信的底气】诸子百家,宗教信仰|从儒学文化圈到孔子学院,历久弥新的儒家思想是文化自信的底气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2、孔子修六经:将“礼乐”由等级度升级为文化制度
子曰:“述而不作 , 信而好古 , 窃比于我老彭 。”——《论语.述而篇》
如果说周公是‘礼乐’的主要制定者 , 那么孔子就是‘礼乐’的坚决维护者 。出生于公元前551年的孔子 , 早年也曾是热血青年 , 他关心天下大事 , 常常思考治理国家的方法 。想通过入仕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但在仕途受阻后 , 孔子将主要精力转向修经授徒 。
不同于“礼乐”制度的阶级属性 , 孔子的儒家思想体系 , 是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 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实际上就是一套完整的治国方案 。
儒家思想是对先秦文化的继承(包括礼乐制度) , 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 , 强调道德感化 。儒家思想中的中庸思想 , 则是儒家思想能够历久弥新 , 长盛不衰的保证 。
诸子百家,宗教信仰|从儒学文化圈到孔子学院,历久弥新的儒家思想是文化自信的底气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脱颖而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春秋》大一统者 , 天地之常经 , 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 , 人异论 , 百家殊方 , 指意不同 , 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 , 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 , 皆绝其道 , 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 , 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 , 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春秋战国时期 , 适逢乱世 。各国要想在激烈的竟争中活下来 , 就必须先富国强兵 , 而不是治国安民 。在这种大环境下 , 主打强国的法家思想就处于主导地位 , 而偏向治国的儒家思想则处于边缘地位 。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 , 仍以法家思想为主导 , 重用李斯等人 。但秦朝的迅速覆亡 , 暴露出法家思想在治国方面的缺陷 。因此 , 在西汉初期 , 为了迅速恢复社会秩序及经济 , 刘邦采取了与民休息、清静无为、休养生息的黄老政策 。法家不再处于主导地位 , 但儒学却仍处于边缘地位 。
在儒学被边缘化的关键时刻 , 董仲舒挺身而出 , 对儒学进行了新的发展 , 使其能够紧跟时代潮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