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代,诸子百家|老子的“上善若水”有着非一般人理解的精深含义

先秦时代,诸子百家|老子的“上善若水”有着非一般人理解的精深含义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作者:张松法
随着郭店楚简、马王堆帛书、西汉竹书等出土文献的不断面世 , 让我们看到了比传世本《老子》更为古老的西汉、战国的版本 , 通过这些出土文献 , 让我们纠正了不少传世本上的错误 , 比如第八十章“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 原来应该是“使命重死而远徙”;还有第八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 原来应该是“水善利万物而有争” ,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
上善若水一词 , 出自传世本《老子》的第八章 , 对于上善若水一词的理解 , 已经见诸于书上网上 , 这里就不再一一引述了 。
为了真正弄清楚老子的本意是什么?我们先看经过《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贰》等诸多学术专著整理后的校正版《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 , 水善利万物而有争 , 居众人之所恶 , 故几于道矣 。
居善地 , 心善渊 , 予善天 , 言善信 , 正善治 , 事善能 , 动善时 , 夫唯不争 , 故无忧 。
上善若水 , 帛书甲本作“上善治水” , 当同音假借为“似” , 帛书乙本、西汉竹书作“上善如水” , 传世本皆作“上善若水” 。现按照传统习惯统一写作“上善若水” 。
水善利万物而有争 , 帛书甲本、帛书乙本、西汉竹书皆作“有争” , 而传世版本皆作“不争” , 意思似乎完全相反 。今按更古老的帛书甲乙本、西汉竹书改作“有争” 。
先秦时代,诸子百家|老子的“上善若水”有着非一般人理解的精深含义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予善天 , 言善信 , 帛书甲本作“予善信” , 帛书乙本、西汉竹书皆作“予善天 , 言善信” , 疑是甲本漏抄了三个字 , 今按帛书乙本、西汉竹书、各传世本改作“予善天 , 言善信 。”
争 , 根据《说文》:引也 。《说文解字注》:凡言争者 , 皆谓引之使归于己 。《广韵》:争 , 竞也 , 引也 。《康熙字典》又引《尚书?大禹谟》:汝惟不矜 , 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 , 天下莫与汝争功 。
可见 , 争就是争取 , 把东西归为己有的意思 。
水善利万物而有争 , 表示水能够滋润万物 , 但也有所争取 。
那么 , 水争取什么呢?很显然 , 水要争取的就是下一句“居众人之所恶” , 表示水争取处在众人最瞧不起的地方 。
水滋润了万物 , 却不争取处在受夸奖的位置 , 也不争取处在显赫的位置 , 反而争取处于“众人之可恶”的位置 。水的这种思想理念 , 似乎完全跟一般人的想法是截然不同的 。但是 , 老子认为 , 正因为水具备这样的思想理念 , 故最接近于道 。
先秦时代,诸子百家|老子的“上善若水”有着非一般人理解的精深含义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按照上述的理解 , 应该是很通顺的 , 但傅奕、王弼、河上公等传世版本 , 又为什么会把“有争”改成了“不争”呢?
一 , 是因为在断句上 , 把“水善利万物而有争”断成了句号 , 而“有争”一词 , 人们在习惯上都会理解成争取利益 , 这样显然就觉得不符合老子的精神 , 于是把“有争”改成了“不争” 。
如果把“水善利万物而有争”断成逗号 , 则意思就完全清楚了 , 原来老子争取的是“居众人之所恶” , 或者说是自甘卑下 。
二 , 还因为本章最后一句“夫唯不争 , 故无忧” , 传世本根据这句话 , 更加相信《老子》的原文就是“不争” 。却不知道这一句“夫唯不争 , 故无忧” , 是连贯着“居善地 , 心善渊 , 予善天 , 言善信 , 正善治 , 事善能 , 动善时”而来的 , 若能达到这“七个善” , 也就是不争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