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多元化突围失败,唯品会面临生死之战


【互联网|多元化突围失败,唯品会面临生死之战】互联网|多元化突围失败,唯品会面临生死之战
本文插图
8月19日晚间 , 特卖电商平台唯品会公布今年第二季度未经审计财报 。 财报显示 , 唯品会第二季度净收入达214亿元 , 同比增长6% , 高于市场预期的237.84亿元 。 与此同时 , 公告显示 , 公司CFO杨东皓在宣布辞职 。

唯品会继续刷新自己创下的连续30个季度保持盈利的记录 , 继续在盈利的周期稳步前进 。
然而 , 超出市场预期的业绩表现 , 却并未赢得投资者的认可 。
唯品会盘中一度跌超20% , 截至当日收盘 , 报19.26美元 , 跌19.45% , 总市值130亿美元 , 市值蒸发超30亿美元 。
从垂直电商的头部王者 , 一路蜕化为第二梯队的成员 , 在电商大跃进的狂潮中 , 唯品会错过了什么?
增长乏力 , 天花板效应凸显
在资本市场的逻辑中 , 未来的成长空间 , 高于当下的业绩 。 股票的价值 , 未来的增长预期显然高于当下的经营表现 。 从这个逻辑上来看 , 唯品会在资本市场的遇冷 , 也在情理之中 。
事实上 , 作为垂直电商领域的电商平台头部玩家 , 唯品会遭遇了“天花板” 。

成立于2008年的唯品会 , 从成立伊始便被打上了正品清库存的标签 。 而其擅长的产品品类也非常集中——服装领域 。 由于卡位精准、用户人群定位明确 ,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 , 物美价廉的唯品会保持了高速的增长 。
在彼时 , 无论是经营业绩还是平台的用户增长 , 凭借在垂直领域的惊艳表现 , 唯品会甚至能够跻身头部平台 , 与阿里、京东一较高下 。 在唯品会买正品 , 甚至成为对品牌有特殊偏好、但对新品不甚敏感人群特有的消费习惯 。
由于拥有出色的供应链整合能力以及出色的营销能力 , 唯品会成长为服装电商领域无可匹敌的巨头 。
数据显示 , 截止到目前 , 唯品会已与超过6000家国内外知名品牌达成长期深入合作 , 用户规模超过3亿 , 在品牌和用户存量方面已经形成了天然的优势 。
但对于唯品会而言 , “成也服装、败也服装” 。
给唯品会带来营收高速增长的服装主业 , 从某种意义上 , 已经成为束缚其发展的枷锁 。 高度聚焦之后形成的壁垒 , 不仅让其高筑起了护城河 , 更让其自己“作茧自缚” 。

“清库存”与“卖尾货”的坚固标签之下 , 在让其保持了独特品牌个性的同时 , 也增加了其破圈突围的难度——绝大多数优质品牌商拒绝将新款放在唯品会平台售卖 。 唯品会只能在初始的位置 , 持续去做固定的业务 。
业务范畴的突围已是艰难 , 用户的持续高速增长也难以为继 。 尽管唯品会的用户留存度和品牌忠诚度都相对较高 , 但经过十余年的持续积累 , 用户的增量瓶颈已经出现 。 在可见的预期内 , 唯品会的快速增长也将终结 。
作为依靠流量起家的平台 , 如果需要靠用户存量吃老本 , 那么就意味着其步入衰退期 。 唯品会如果在短期内找不到新的增长点 , 那么其很难在这一竞争激烈的电商领域找到自己的位置 。
艰难转型 , 失败的突围
事实上 , 唯品会从未放弃过“多元化”的尝试 。 但从唯品会的多元化路径来看 , 其显然喜欢“跟风” 。
早在2016年10月 , 互联网第三方支付热火朝天之际 , 唯品会推出唯品金融 。 2017年 , 唯品会战略规划出“三大马车”——电商、金融、物流 。
但在金融领域 , 唯品会的表现并不好 。 根据2017年财务报告 , 互联网金融业务净收入2.5亿元 , 坏账1.2亿元 。 唯品会启动自建的物流 , 也导致履约成本费用在总运营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居高不下 , 高达50%左右 。

追逐风口 , 并没有拯救唯品会 。
2019年 , 唯品会先是“忍痛割爱” , 甩掉物流业务 , 重新与第三方快递公司建立合作;而被其视作新的增长极的金融 , 也最终“神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