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多元化突围失败,唯品会面临生死之战( 二 )


唯品会曾在年报中披露过唯品金融数据 。 2015年至2017年 , 唯品金融净收入占集团净收入分别为0.15%、0.2%、0.34%;2017年坏账计提达到1.2亿元 。 但在最新的年报中 , 唯品会的金融业务收入已经变成了其他收支的选项 。
可以相互印证的是 , 唯品会内部也在“去金融化” 。 2019年 , 便有消息曝出唯品会的金融部门裁员减人 , 金融产品也陷入“停用风波” 。
轰轰烈烈的转型 , 最终黯淡转型 。 不甘心失败的唯品会 , 再度重新聚焦主业 。
2019年 , 现金流充裕的唯品会希望通过发力电商 , 再度在电商江湖上演王者归来 。 而此次 , 唯品会选择的切入点是往综合性电商的道路上进行试探布局 。
2019年 , 唯品会开展了三次大手笔的收购:一是斥资29亿元并入杉杉集团 , 正式由一个第三方平台向自建供应链源头的道路迈进;二是整合拓展美妆等业务;三是投资都市丽人 , 开辟内衣新赛道 。

从唯品会的动作来看 , 公众不难看出 , 唯品会希望通过引入多元化的自有货源 , 来丰富平台自身的业务和产品品类 。 显而易见 , 其向主业周边扩展布局的方向 , 就是要为自己找寻新的增长点 。
而除了主业之外 , 唯品会还在生鲜等领域展开布局 , 但事实上 , 仍然是雷声大雨点小 , 这些外延的业务也并没有给唯品会带来太多的惊喜 。
事实上 , 这种探索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在削弱唯品会自身的“特卖”标签 。 是选择放弃主业 , 在多元化的道路上重新梳理业务渠道推进转型;还是稳扎稳打逐步扩大护城河的范围 , 对于唯品会来说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
互联网|多元化突围失败,唯品会面临生死之战
本文插图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 , 品牌折扣就是价格战的有效方式 。 淘宝、拼多多、京东在做的百亿补贴 , 对品牌新品进行补贴销售 , 以获取用户增长 , 也是对唯品会业务的冲击也不容小觑 。

随着其他电商平台的快速崛起 , 如果唯品会无法采取行之有效的突围策略 , 那么其主营业务的阵地也将难以维系 。 不夸张地说 , 摆在唯品会面前的 , 是一场生死之战 。
聚焦主业 , 唯品会的生机依然健旺
转型失败难以突出重围 , 带给唯品会的不仅仅是阵痛 , 更是战略层面的迷茫 。

但事实上 , 唯品会连续盈利三十一个季度 。 相较于持续烧钱却盈利无望的其他互联网平台 , 唯品会用扎扎实实的业绩证明了其模式的商业价值 。
就唯品会而言 , 尽管已经没有了高速增长的空间 , 但依托沉淀的存量用户和品牌影响力 , 对用户展开精细化运营 , 或许更有想象力 。
唯品会发轫于“品质特卖” , 其发展壮大的过程中 , 这一标签也是一以贯之 。 唯品会在业绩上的表现已经证明这一市场的强劲需求 。 与其在多元化领域毫无头绪地探索 , 不如坚定地在“品质特卖”的道路上做到独一无二 。
目前而言 , 唯品会的“品质特卖”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
事实上 , 即使是宣称正品 , 但假货依然屡禁不绝 。 在多个投诉平台 , 唯品会成为被投诉的对象 。
并且 , 不少资深用户也认为 , 目前的唯品会存在“店大欺客”的现象 。 拥有三亿存量用户的唯品会 , 如果能有效做好用户留存 , 即使无法保持持续的高效增长 , 其想象力空间依然巨大 。
唯品会的官网显示 , 目前唯品会已经合作超过20000个品牌 , 供应商类型包括品牌生产商、品牌官方授权总代理商、品牌分公司及国际品牌驻中国的办事处等 。
优化供应链管理、做好用户的精细化运营 , 切实将品质特卖进行到底的唯品会 , 一定会让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
从野蛮生长到精耕细作 , 唯品会的出路在于能否如辛勤的农夫一般 , 用耐心和精力打磨好这块拥有三亿粉丝的肥田 。


推荐阅读